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疗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文/简书作者:齐婴宁

写在前面:?

长安学已成一门学问。无学术底子之人,只是喜欢从历史云海里八一点儿自己喜欢的东西。尽情想象属于自己的长安故事。这篇《白居易京城买房记》,算是最近阅读长安几本书的一个总结。最爱的是他的华阳观岁月,还有昭国闲居。昭国坊时期主要还是因为与武元衡的牵扯。白居易留存的诗文特别多,他对自己的生活、所居多有描述。这也是为何大家喜欢写他买房的原因。

当然白居易迟迟未买房,除了金钱原因外,我觉得更多是手里的钱与喜欢的房子不能相对应,因为临近50岁,终于在新昌坊购得十亩住宅时,白居易并没有特别喜欢。虽然竹窗松斋最后也成了回忆的一种意象。但是相比华阳观的苦读,昭国坊的槐花,似乎新昌坊并没有那么耀眼。只是这是我看来。白居易最爱的还是洛阳履道坊的园林,应有十五亩,一半是池子。按照他的意愿改建,竹子莲花鹤,无一不缺。人生最后的十几年,白居易在此安然度过。

《幽闲鼓吹》有一段白居易帝都居之易还是不易的公案: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顾覩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那么易还是不易?

从29岁中了进士,32岁授官33岁在郊区买下第一套房子起,白居易这辈子一共花钱买了三套房。第二套房是快50岁时买的,长安新昌坊一座十亩之宅。不过他并不是很满意。满打满算,这间房子住了不超过5年。第三套房房子买在东都洛阳。

与长安这座名利之城相比,洛阳的闲适自由是白居易所喜欢的,这套房子是养老房,布置园林,仔细打理,“君归北阕朝天帝,我在东京作散仙”,除了洛阳作为东京本身的城市气质外,白居易年轻时便曾到过洛阳,早年在符离等地居住的经历也让他更喜欢洛阳这个城市。作为科举起家的官僚,从秘书省校书郎到刑部尚书,他的买房记对于很多普通人也没有太大参考价值。但是还是想借此,在古长安晃一晃。因为单是看长安的坊名,都觉得好听,比如今动不动御花园之罗马之宅类似的叫法好多了。(地图为徐松《两京城坊考》中的地图,红线处与白居易居住地相关.缺字部分为通化坊,裴度所居处。)

而最重要的还有每一处租过的房子都是奋斗之地,华阳观苦读,昭国坊闲居。不知是否目睹了武元衡被刺?历史的细节,挖掘出来才会觉得有趣好玩。

白居易从29岁入京算起,12年退居下邽、外任地方官,长安约15年,洛阳18年,其中洛阳也是买房自居,比起长安新昌里的房子,白居易显然更满意洛阳的宅子,当然也是二手房,曾是柳宗元岳父的住所。

白居易买房之所以比较典型,还因为他非当时贵族,却通过科举逐渐成为高级官僚,37岁时娶了弘农杨氏的女儿,文名满天下,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而他通过科举实现人生转变,一生荣辱皆系于此,与今人入大学毕业工作一步步升迁有近似之处。同样长安这个名利场,与今天人才集于北上广深有相似之处。妹尾达彦在《9世纪的转型》中如此书写长安:这里不仅可以看到思想哲学的最新潮流,也是服饰流行的发生地,同样也是绘画、音乐这些艺术的中心。用今天的话说是政治思想文化中心。肩负一族期望的士子白居易要奋斗,必然要进入长安这个名利场。如同今天北上广深打拼的年轻人

1、初入长安(住旅店):喧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

当时长安人口流动很大。如果没有亲戚或者祖宅可投靠,很多时候自然是寄居旅社。大部分里坊的旅舍住的都是来京进行应举、选举调集、因公出差办事、商队等人。长安举选人的团体包括进京应举的举人及仆从;赴京参加吏部、兵部铨选的选人。这两个群体基本为了仕途周期汇聚长安。科举一般冬季举行,明春放榜。来京后或者祖住寺院道观或者短租赁屋,或者直接旅舍,毕竟旅舍能更细致周到地解决一些住宿问题。白居易初来长安时应该是选择的旅舍。

稍微熟悉唐长安布局的应该清楚。除了宫城、皇城外,长安剩下的是各种好听的坊。东市、西市是多数人都听说过的,长安整个的格局是东贵西富,南虚北实。东贵主要是靠近权力中心,入朝上班方便。南虚北实,也因着皇宫集中在北边,越往南越靠近终南山,越荒凉。《长安志》记载:自朱雀门南第六横街以南,率无居人第宅。自兴善寺(位于兴善坊)以南四坊,东西尽郭,虽时有居者,烟火不接,耕垦种植,阡陌相连。白居易人生中有几处住所都属于这种可以闲看槐花落的地方。

初入长安是进京考试,对住宿也就没有多大的要求。更多的是整个城市的观察以及待选的忐忑心情。白居易有两首诗特别可说明此情况,一是《长安正月十五日》,一为《长安早春旅怀》,都突出了长安的繁华与自己一人羁旅的落寞哀愁。“此生知负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

还好,烦愁郁闷负春光的时间没有持续很久,2月份,白居易就得知了自己中选的好消息。曲江宴会后,前呼后拥前往慈恩寺,“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真正的春风得意,与之前的“不展愁眉”相比,白居易现在是怀着喜悦的心情,与朋友告别回家探亲,将好消息告于亲人,《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中真是一派得意洋洋,“得意减别恨”,“翩翩马蹄疾”。

2、再入长安常乐坊年春-秋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考上进士不代表就可以直接授官,一般还要参加吏部受选,这也是刚才提到的来长安旅居的另一大拨人:赴京参加吏部、兵部铨选的选人。不过一般是进士及第三年后才参加冬季铨试,合格可授官。若提前,就需要参加吏部主持的博学鸿词科或书判拔萃科考试。白居易利用守选机会洛阳、符离省亲。如同大学毕业后过了一个长长的gapyear。年冬,30岁的白居易再入长安参加的是书判拔萃科考试。考试自然合格,第二年余元稹等人同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之职。

从此他的生命中出现了元微之这个人。

既然授官了,就要在长安居住上班啦。虽然是个九品官,活又清闲。但也算有正式工作了,何况进入体制,未来前途光明。但是刚上班,也没有什么闲钱,于是白居易选择租房。

白居易租的第一个房子位于常乐坊,与兴庆宫仅有一坊相隔。兴庆宫原来是兴庆坊,唐玄宗李隆基将此改建为兴庆宫。常乐坊靠近春明门、延兴门,可以东出城。往南六坊为曲江,赏玩十分方便。事实上,白居易之后在长安的家基本都集中在长安东南这个区域,常乐坊是他最靠北的地段,以后是不断往南开拓。

第一间租住的房子,白居易最感兴趣的是庭前之竹,他在《养竹记》里对此有详细描写:贞元十九年春,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第二天去看房,亭子的东南隅,有丛竹,只是这些竹子面相不好,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问带他看房的关氏之老,才知道这丛竹是房屋的以前的主人关相国亲手种的。相国死后,别人租住。这丛竹子算遭殃了,做筐砍他,做扫帚也搞他,经过这样摧残的竹子,加上普通草木杂生,看上去真的是竹不是竹。白居易租住后,自然好好打理,“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一个房子总要带上自己的努力,才算有了自己的印记。白居易给予了这丛竹新的生命,虽无二顷梅花,但“几堆竹素”总是好的,所以在他的《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里说“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沽。何以待君子,数竿堆一壶”。有竹有酒就是好生活。虽然这里也就“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此时白居易的生活的确属于单身贵族,同样这首寄给朋友的诗里,他提到自己“三旬两入省”,可以说非常轻闲,所以在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的情况下,他可以日高头未梳。“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宴如。”何况还有好朋友可邀请,“谁能仇校间,解带卧吾庐”,比那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还要惬意呀。

又有钱又有时间还年轻,这段时间的白居易可以说是最自在的,常常语元稹、王起等人交往,处处游玩。

3、买房了郊区的下邽县门去渭兮百步,常一日而三往”

不过很快单身生活被打破,母亲前来投靠他。于是他在长安郊外买了一套房子。那是贞元二十年春,长安租房的第二年。房子在下邽县义津乡金氏村。地处渭河边,“门去渭兮百步,常一日而三往”,下邽的这个庄园算是白居易工作后买下的第一套房产。也成为他一段时期家的所指。

林晓洁在《中唐文人官员的“长安印象”及其塑造》中曾专门分析白居易“家”与“故园”的所指,对于长安,除了年近50购入的房子外,“渭北庄园”在他心中一直是家,外放中,一直念念不忘渭村风物,“日下风高野路凉,缓驱疲马暗思乡。渭村秋物应如此,枣赤梨红稻穗黄。”即使老来在他最满意的洛阳家中,他也会提到“渭曲庄犹在”。个人觉得除了对长安感情复杂外,下邽的家也是他第一套自己花钱购买的庄园。丁母忧的三年,他一直住在下邽县的这个庄园。将其做心中之家也是人之常情。

4、换租了永崇坊华阳观:轩车不到处,满地槐花秋

虽然下邽有了庄园,白居易多数时候还是要呆在长安。渭北庄园住着自己的母亲、弟弟等家人。白居易负担家用。之前看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讲白居易思想流变里专门提到白居易父母婚姻问题,考证其父母为舅甥关系,不合法令,虽白姓为胡姓,但走科举之路,受部分人士所不容却也是真的。这造成了白居易外佛内道。不过这里与房子有关的还是,其母亲因内疚怀有心疾,有提到说常有疯疾,需两悍仆伴随左右。估计求医问药也是需要一些钱的。

但是从常乐坊搬到永崇坊华阳观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校书郎三年任满,他需要准备应制举。同时贞元二十年,正是唐历史上的永贞革新,结局大家都知道改革失败,二王八司马流放。刘禹锡、柳宗元都属于被流放的那批官员。白居易此时,虽未正式参与其中,但他也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yaozia.com/hyzyll/10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