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苗医药肆学长访谈
走近苗医药之旅 学长 访谈 李岳川学长访谈 党友超学长访谈 /01/ INTERVIEW 写在前面 为了了解苗医药的发展和传承,橘香小队又线上采访了贵州中医药大学的李岳川学长和党友超学长(苗药班毕业)。两位学长分别从中医药的角度和自己在苗药班的经历出发,讲述了苗医药的接受度、市场,以及苗药班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01 李岳川: ·不断发展,但未被普遍接受 “千年苗医,万年苗药”,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全国多万苗族,贵州就占了一半以上;同时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雨水充足,使得贵州大山深处野生药材丰富,因此苗医药在贵州打下了坚实基础,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学长告诉我们,苗医药仍是在局部范围内被接受:“如果看发展的话,它是在一个上升趋势,但是你说它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大众接受的一个程度,这还不至于。只是说在一个局部范围之内,有居民接受。” 采摘苗药 ·“科技苗药”与传统苗药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千年苗医万年苗药在今天又迸发出新生机,新型苗药被制成了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被称为“科技苗药”,与我们对苗药的传统印象截然不同。但其实本质上,“就是剂型的区别,和传统中医是差不多的”。传统苗药大多在采药、处理后才能使用。接骨木、钻墙风等洗净后用切刀切片、熬煮;红牛膝、血三七用石臼捣碎,敷在伤处。学长分析道,“科技苗药”为药物找到了载体,比如片剂胶囊、颗粒等,患者服用比传统的更加会方便,相应地市场的接受度相对来说会更高。“所以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方便了,更加方便推广,更加地市场化。” 被制成胶囊的苗药 李 岳 川 学 长 访 谈 02 党友超: ·苗药班学习经历及影响 年,贵州中医药大学将苗医药课程划入通识课程。学长在繁忙的苗药学习之外,还学习了苗语、苗族文化发展史等等。其中苗语的学习在学长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毕业后学长通过校招去了医院工作,“苗族很多老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山区,不通汉语只会苗语。”医院看病的时候,一些简单的苗语交流,学长听得懂。“比如他们说哪里痛,说是什么症状之类的,我大致能够听懂一些,所以我们会推荐他们去相应的专科。” 贵州中医药大学 ·对苗医药态度的改变 学长说他们在进苗药班之前认为苗医是“巫医”。比如苗医有一个疗法叫“蛋滚疗法”:将烧熟的蛋剥去壳,在受到惊吓的孩子的身上滚一滚,就可以“把惊吓都吸到蛋里面去”,回家后孩子便康复了。苗医有很多类似的难以用科学解释的疗法,这也使得学长对苗医心存质疑。 但在学习相关知识后,便认识到了苗医药是成系统的,对苗医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真正地学习过、懂得苗医药的人,对苗医药是很认可的。”当问到如果再给一次选择的机会,是否会选择苗药班,学长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对苗药班不后悔。” 医院中仍存在蛋滚疗法 ·深研中药,助力栽培产业发展 最后,我们请学长分享了他目前的研究方向。学长现在回到了大学,读研一,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中药及民族药资源分类与鉴定,具体则是研究连作障碍。 比如三七、人参之类的药材,在土地里种了一年后,第二年、第三年会相应地减产,甚至不能种植。这是因为土壤微生物的变化。“土地不可能说今年种植一大片,明年这一片土不要了,然后再划另外一片土,这样就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一个很大的浪费。”学长研究如何通过控制质量来解决连作障碍的问题,使栽培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党 友 超 学 长 访 谈 总结 通过采访两位学长,我们对苗医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再次感谢两位学长拨冗接受我们的采访! 扫描下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yaozia.com/hyzcd/10431.html
- 上一篇文章: 砚山县幼儿园年春季学期食谱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