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刊发于《闽都文化》年第2期

辛弃疾:自是三山颜色好

危砖黄/文

1

年(宋光宗绍熙五年)秋,辛弃疾离开福州的时候,写下一首词《柳梢青·三山归途,代白鸥见嘲》:

白鸟相迎,相怜相笑,满面尘埃。华发苍颜,去时曾劝,闻早归来。

而今岂是高怀,为千里莼羹计哉!好把《移文》,从今日日,读取千回。

福州因城中有乌石山、于山、屏山三山鼎峙而别称“三山”。“三山归途”,是辛弃疾罢闽帅、归上饶之途。《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之五八)载:“绍熙五年七月二十九日,知福州辛弃疾放罢。”

绍熙五年,注定是辛弃疾一生中不平凡的一年。从春到秋,从“拟乞归”到被“罢归”,辛弃疾的胸中,一定是波澜起伏。此次罢归之后,他虽自怜自嘲,却也有一种解脱的心情。

所以他说,好把《移文》,从今日日,读取千回。《移文》,即南朝时期孔稚珪所作《北山移文》。

不知是一种巧合还是稼轩有意为之,两年前,他在赴福州上任时的词作《浣溪沙·壬子春,赴闽宪,别瓢泉》里,也提到《北山移文》。

《浣溪沙·壬子春,赴闽宪,别瓢泉》: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朝来白鸟背人飞。

对郑子真岩石卧,赴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诵《北山移》。

壬子,即绍熙三年(年)。这年春,辛弃疾从江西上饶铅山动身,赴任闽宪(福建提点刑狱)。辛弃疾上饶铅山旧居有一处泉水,泉池形状如瓢,名瓢泉,所以词题云“别瓢泉”。

他写下“对郑之真岩石卧,赴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诵《北山移》”这几句,大概是在上饶闲居太久,而今要出去伸展报国之志了,不免心生豪气。显然,《北山移文》是辛弃疾颇为喜爱的一篇美文。但他在两首词中提及《北山移文》的心情是不一样的,“赴闽宪”是一种踌躇满志的放达,“三山归途”则是一种自怜自嘲的排遣。

耐人寻味的是,两首词当中都出现“白鸟”意象,去时“白鸟背人飞”,归时“白鸟相迎,相怜相笑”。白鸟,是辛弃疾心中的精灵,或奋飞或倦疲,有词人自比之意。

辛弃疾(年—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父亲早逝,他是在祖父抚养下长大的。辛弃疾的祖父曾在金国出任县令、知府等职,因而辛弃疾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那时候,北方大片土地早已为金兵所占,百姓不堪金兵的掳掠和压迫,纷纷聚众起义抗金,辛弃疾加入了耿京率领的抗金义军。不久,耿京被叛徒张安国出卖,惨遭杀害。青年英雄辛弃疾仅率50余骑冲入数万人的敌营,俘获了叛徒张安国,并于年率一万多人投奔南宋,但未得重用。此后辛弃疾虽然做过多地地方官,终究未能伸张抗金复国的壮志。辛弃疾富有才干,对于抗金复国,他既有战略眼光又有实战经验,他的《美芹十论》《九议》《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等,见解独到而又切中实际。淳熙八年()冬,辛弃疾才四十出头,却遭弹劾被免职,退居上饶,此后二十六年间(足二十五年),他除了有两年出任过福建提点刑狱和“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福州任职的两年间还奉召赴临安几个月),另两年多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其余大部分时间赋闲在上饶。

辛弃疾在福州任职两年,中间还有几个月奉召赴临安行在。年(绍熙三年)春,辛弃疾由上饶赴福州任福建提点刑狱。年底奉召赴行在,在临安受任太府卿(一说“大理少卿”,辛更儒《辛弃疾集编年笺注》证为“太府卿”)。第二年秋,受命“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为了充实抗金的财力和武备,他厉行节约,并且准备打造一万副铠甲,招募士兵,想训练一支精锐部队(此前他在湖南曾成功创建一支飞虎军,使湖南得保数十年安定稳定)。不料这些措施遭到弹劾,被加上“残酷贪饕”的罪名,又一年后(年秋)辛弃疾就罢了官,他只好回到江西上饶的旧居去。

2

赴福州之前,辛弃疾已有词作提到福州(即“三山”),如《满江红·送徐抚幹衡仲之官三山,时马会叔侍郎帅闽》:

绝代佳人,曾一笑倾城倾国。休更叹旧时青镜,而今华发。明日伏波堂上客,“老当益壮”翁应说。恨苦遭邓禹笑人来,长寂寂。

诗酒壮,江山笔。松菊径,云烟屐。怕一觞一咏,风流弦绝。我梦横江孤鹤去,觉来却与君相别。记功名万里要吾身,佳眠食。

此词作于淳熙十六年(年),时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

徐衡仲,即徐安国,字衡仲,号西窗,上饶人,隆兴元年进士,绍熙中,知横州。据考证,徐安国于淳熙十六年(年)四月后任福建路安抚使司干办公事。词中的“抚幹”,即幕职官“安抚使司干办公事”的简称。

马会叔,即马大同,字会叔,浙江建德人,学者称鹤山先生,仕至户部侍郎;据《淳熙三山志》,马大同于淳熙十六年四月以朝散大夫直显谟阁帅闽,于绍熙元年三月被召。

当时,这两位一个在福州为官,一个赴福州任职。

“诗酒壮,江山笔。松菊径,云烟屐。”辛弃疾不仅与福州官员有相识者,他与福州名士亦有相知者,郑元英就是其中的一位。辛弃疾《归朝欢·寄题三山郑元英巢经楼,楼之侧有尚友斋,欲借书者就斋中取读,书不借出》云:

万里康成西走蜀,药市船归书满屋。有时光彩射星躔,何人汗简雠天禄?好之宁有足。请看良贾藏金玉。记斯文,千年未丧,四壁闻丝竹。

试问辛勤携一束,何似牙签三万轴。古来不作借人痴,有朋只就云窗读。忆君清梦熟。觉来笑我便便腹。倚危楼,人间谁舞,扫地八风曲。

郑元英,福州西门外文山人,曾于淳熙十一年入蜀为官,在蜀不过二三年,携书而归,建巢经楼以藏,巢经楼可以说是当时的私人图书馆,也是较早的公共图书馆,尚友斋是它的阅览室。辛弃疾应其所请,为其书楼赋词两首(另一首为《玉楼春·寄题文山郑元英巢经楼》)。据辛更儒《辛弃疾集编年笺注》,此词作“当不晚于绍熙初”,时辛弃疾家居上饶带湖。康成,即郑玄,字康成,汉末儒者,经学大师,这里借指郑元英。

3

赴福州的途中,辛弃疾在建阳会见了老友朱熹,并向朱熹问政。《朱子语类》卷《中兴至今日人物》载:辛幼安为闽宪,问政,答曰:“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吏以严……”

踏进福州的土地,辛弃疾心里是想着施展一番作为的,他“谳议从厚,闽人户知之”,乾隆《福建通志》卷29《名宦》称辛弃疾与蔡襄、赵汝愚等人在闽地有“补偏而救弊”之功。他渐渐熟悉福州的风土人情,也喜欢上了福州。

在福建提刑任上(年春至年冬),他写下了吟咏福州的深情词章。如《鹧鸪天·三山道中》:

抛却山中诗酒窠,却来官府听笙歌。闲愁做弄天来大,白发栽埋日许多。

新剑戟,旧风波。天生予懒奈予何。此身已觉浑无事,却教儿童莫恁么。

此词或作于年辛弃疾初来福州为福建提刑时。“新剑戟,旧风波。”辛弃疾淳熙二年(年)曾任江西提刑,至淳熙八年自江西帅改任浙西提刑时被劾罢官,闲居十年,至绍熙间再任提刑,故有新剑戟、旧风波之感。

辛弃疾对曾经“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的赵汝愚颇为推崇,时有词作流露怀念之情,如《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

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中有句,浩难写。

诗人例入西湖社。记风流、重来手种,绿成阴也。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更复道横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

福州的西湖,据乾隆《福州府志》卷五:西湖在城西北三里,晋太守严高所凿,引西诸山溪水注之。闽王审知筑罗城及西北夹城,皆取土于湖旁,湖周至四十里,王璘因筑台为水晶宫。宋淳熙中,帅守赵汝愚建阁湖上,仍旧名曰澄澜。

词题中的赵丞相,即赵汝愚。赵汝愚是赵宋宗室,曾两次到福州为官。第一次是宋孝宗淳熙九年(年)五月,以朝奉郎集英殿修撰的身份,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三年半后离任。第二次是宋光宗绍熙元年(年)十一月,以敷文阁学士、中奉大夫的身份,再次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第二年十月,赵汝愚“召为吏部尚书”,几年后特进右丞相,不久被罢。

经始,是开始营建的意思,泛指开创事业,这里指赵汝愚疏浚福州西湖的功业。《历代名臣奏议》卷《集英殿修撰福建赵汝愚论福州便民事疏》云:契勘本州元有西湖,在城西三里,迤逦并城南流,接大壕,通南湖,潴滀水泽,灌溉民田。事载《闽中记》甚详。父老相传,旧时湖周回十数里,天时旱暵,则发其所聚,高田无干涸之忧;时雨泛涨,则泄而归浦,卑田无淹浸之患。民不知旱涝,而享丰年之利。后来,人户夤缘请射,岁纳些小课利,谓之池户。官中但见其丝毫之入,而不知其为民户永远之害。岁月浸久,填淤殆尽,各立封畛,以为己物。或塞为鱼塘,或筑成园囿,甚至于违法,立券相售如祖业然。西湖南湖不复相通,而古人积水利民之地,尽为豪民猾户所有。虽潮水不住往来,而上下阻隔无由通济。臣照得本州地狭民贫,全仰岁事丰登,田畴广殖,小有荒歉,难以枝梧。况田并湖,弥望尽是负郭良田。自从水源障塞之后,稍遇旱干,则西北一带高田凡数万亩,皆无从得水;至春夏之交积雨霖霪,则东南一带低田,发泄迟滞,皆成巨浸。致使一方人户,白纳税租而所谓池户者,公然坐享重利。第以圭撮偿官,其为利害大不相侔矣。今来,若不申明朝廷,诚恐向后转见堙废,难以兴复,并湖之民,永被其害。欲乞圣慈特降指挥,行下本州,告示有田之家,许于农事之隙,稍循旧迹开浚。今附城为壕,上下流注,虽未能尽复古来丈尺,庶几西湖与南湖通接,负郭之田,尽沾水利,而长享有年之效……

卧龙山,在福州城西北郊,当时福州西湖比现在广阔得多,延伸到卧龙山下。乾隆《福州府志》卷五:卧龙山,去城五里,一名伏龙山,有三石如品字,名品石岩,石圆而耸,扣之则诸山响应,又名应石。

重来手种,赵汝愚第二次来福州为帅,不仅继续疏浚西湖,还倡导并亲手在湖边种树。

水晶台榭,闽王王延钧(王审知之子,后改名王璘)喜爱西湖,在西湖建后宫,称为水晶宫。

复道,从王宫通向西湖的夹道,年福州曾发现复道旧迹。

粉黛,指闽王宫的妃子,当年闽王宠妃陈金凤在西湖观看龙舟竞渡,曾自编《乐游曲》,讨闽王欢心。

“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此句已经成为吟咏福州西湖的名句。

此词作于辛弃疾任福建提刑的当年夏天,即绍熙三年(年)夏,其时赵汝愚未为丞相,丞相之称系辛词编集时所追改。

又有《水调歌头·三山用赵丞相韵,答帅幕王君,且有感于中秋近事,并见于末章》,云:

说与西湖客,观水更观山。淡妆浓抹西子,唤起一时观。种柳人今天上,对酒歌翻《水调》,醉墨卷秋澜。老子兴不浅,歌舞莫教闲。

看尊前,轻聚散,少悲欢。城头无限今古,落日晓霜寒。谁唱黄鸡白酒,犹记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莫说西州路,且尽一杯看。

所谓“赵丞相韵”,指赵汝愚于淳熙十年(年)经始福州、疏浚西湖之时,曾赋词《水调歌头》一首,该词今已不存。

帅幕王君,疑即王次春。

种柳人,指赵汝愚,赵汝愚疏浚西湖之后在湖岸广植柳树。

此词或作于年中秋后,时辛弃疾任福建提刑。“中秋近事”,盖指闽帅林枅遽卒之事,下片“犹记”云云,感慨系之矣。

4

年冬至年秋,辛弃疾奉召赴临安行在,受任太府卿。

有词《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壬子,即绍熙三年,公元年。陈端仁,即陈岘,闽县人,状元陈诚之之子,绍兴二十七年(年)进士,先后任平江守、两浙转运判官、福建市舶提举,淳熙九年(年)在四川安抚使任上罢职归乡。绍熙三年春,辛弃疾赴任福建提点刑狱,是年年底(公历年2月)他奉召赴临安,当时免官居家的陈岘为他设宴饯行。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典出《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典出《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又见黄庭坚《登快阁》:“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辛弃疾奉召赴临安,过南剑州(今南平),经建安(建宁),曾作短暂停留,有词《西江月·癸丑正月四日,自三山被召,经从建安,席上和陈安行舍人韵》为证:

风月亭危致爽,管弦声脆休催。主人只是旧情怀,锦瑟旁边须醉。

玉殿何须侬去,沙堤正要公来。看看红药又翻阶,趁取西湖春会。

癸丑,即绍熙四年,公元年。建安,即建宁府。陈安行,即陈居仁,字安行,莆田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绍熙三年进焕章阁待制,移建宁府,学者称菊坡先生。

绍熙四年春,在临安行在,辛弃疾受任太府卿。不知何故,其间辛弃疾少有词作,惟有一首《贺新郎·和前韵》,且录在这里:

觅句如东野。想钱塘、风流处士,水仙祠下。更隐小孤烟浪里,望断彭郎欲嫁。是一色、空濛难画。谁解胸中吞云梦,试呼来、草赋看司马。须更把,上林写。

鸡豚旧日渔樵社。问先生、带湖春涨,几时归也。为爱琉璃三万顷,正卧水亭烟榭。对玉塔、微澜深夜。雁鹜如云休报事,被诗逢敌手皆勍者。春草梦,也宜夏。

据辛更儒《辛弃疾集编年笺注》,此词为和绍熙三年夏所作《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而作,作于绍熙四年春,是辛弃疾在临安行在时所作。

东野,唐代诗人孟郊字东野。“更隐小孤烟浪里”又作“更忆小孤烟浪里”,小孤指杭州西湖之小孤山。

此次在临安期间,辛弃疾给光宗上过两篇奏折,一篇是军事方面的《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一篇是施政方面的《论经界钞盐札子》。《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说:“故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必然之势也。……陛下胡不自江以北,取襄阳诸郡,合荆南为一路,置一大帅以居之,使壤地相接,形势不分,首尾相应,专任荆襄之责。……属任既专,守备自固。缓急之际,彼且无辞以逃责。如此,上流之势固不重哉!……故臣敢以私忧过计之切,愿陛下居安虑危,任贤使能,修车马,备器械,使国家屹然有金汤万里之固,天下幸甚,社稷幸甚。”《论经界钞盐札子》说:“天下之事,因民所欲行之,则易为功。漳泉汀三州皆未经界,漳泉民颇不乐行,独汀之民,力无高下,家无贫富,常有请也……”所谓“经界钞盐”,指的是核查土地,均定苗税。

从这两篇奏折来看,此次辛弃疾奉召赴临安行在,大概是因为辛弃疾在军事上既有战略眼光又有实战经验,朝廷想听听辛弃疾对于局势的看法和意见。同时,辛弃疾也有福建的政务和民情需要向朝廷报告。后来朝廷委任辛弃疾为福建安抚使,主持福建军政,处理福建事务,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那时候,地方时有事变,安抚使应急处变,负有专责,辛弃疾多次被朝廷派为地方安抚使,为朝廷灭火。

5

年秋至年秋,辛弃疾出任福建安抚使,知福州。

辛弃疾的福州词作,或吟咏风物,或唱和友人,或抒怀遣兴,主要在这段时间,计有24首之多。包括:

《西江月?三山作》

《满江红?和卢国华》

《菩萨蛮?和卢国华提刑》

《定风波?三山送卢国华提刑,约上元重来》

《又(定风波)?再用韵,时国华置酒,歌舞甚盛》

《又(定风波)?自和》

《满江红?卢国华由闽宪移漕建安,陈端仁给事同诸公饯别,余为酒困,卧青涂堂上,三鼓方醒。国华赋词留别,席上和韵。青涂,端仁堂名也》

《鹧鸪天》

《又(鹧鸪天)?用前韵赋梅。三山梅开时,犹有青叶甚盛,余时病齿》

《又(鹧鸪天)》(桃李漫山过眼空)

《又(鹧鸪天)》(指点斋尊特地开)

《瑞鹤仙?赋梅》

《念奴娇?戏赠善作墨梅者》

《又(念奴娇)?题梅》

《行香子?三山作》

《好事近》

《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

《最高楼?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满江红》

《清平乐?寿赵民则提刑,时新除,且素不喜饮》

《一枝花?醉中戏作》

《贺新郎?又和》

《鹧鸪天》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

《西江月·三山作》:

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那得许多愁,只有黄花如旧。

万象亭中殢酒,九仙阁上扶头。城鸦唤我醉归休,细雨斜风时候。

万象亭:从福州于山白塔寺向东往戚公祠方向,拾级而上,可见万象亭,系后人为纪念辛弃疾而重新修建,据考证,宋代万象亭位于鼓楼附近。《淳熙三山志》卷七《府治》载:“万象亭,燕堂之北。绍兴十四年叶观文梦得创,十六年薛殿撰弼修,立石。”燕堂,即府治燕寝之所。

九仙阁:于山有九仙观,建于北宋,其后殿即称为“九仙阁”。

这是年(绍熙四年)重阳节前辛弃疾在万象亭饮酒后作的词,表达了壮志难伸、借酒浇愁的郁闷心情。词与酒,是他寻求心灵安慰的两个精神保姆,他一生的多首词作中,有一半与酒有关,甚至还有写“戒酒”与“开戒”的。人生就在醒醉间,辛弃疾一生总体上是胸怀豁达,个性狂傲,性情不喜遮掩,对于荣辱拿得起放得下,但写这首《西江月》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眼看着北伐无望,故土难回,免不了流露出低落的情绪。

此次辛弃疾回到福州时,福建提刑为卢国华。卢国华,即卢彦德,字国华,浙江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三年底由湖南提刑改任福建提刑,彼时辛弃疾奉召赴临安行在。绍熙四年秋,辛弃疾自临安行在太府卿出为闽帅后,与卢国华提刑交往甚密,多有唱和。绍熙四年冬,卢国华由福建提刑改江东提刑未赴,旋即改除福建路转运判官,移漕建安(建宁),辛弃疾又有“送卢国华提刑”之作。这些词作,记录了辛弃疾与福州同僚的情谊。如《满江红·卢国华由闽宪移漕建安,陈端仁给事同诸公饯别,余为酒困,卧青涂堂上,三鼓方醒。国华赋词留别,席上和韵。青涂,端仁堂名也》:

宿酒醒时,算只有清愁而已。人正在青涂堂上,月华如洗。纸帐梅花归梦觉,莼羹鲈鲙秋风起。问人生得意几何时,吾归矣。

君若问,相思事,料长在,歌声里。这情怀只是,中年如此。明月何妨千里隔,顾君与我如何耳!向尊前重约几时来?江山美。

陈端仁,即陈岘,闽县人,状元陈诚之之子。

青涂堂,刘克庄诗《四和宿囊山》之二云:“白公自号老居士,疏傅史称贤大夫……帝赐后村奎画在,作堂安用扁青涂。”诗后自注:“陈端仁给事家有青涂堂”。

6

绍熙五年(年)春,辛弃疾连续写下几首《鹧鸪天》和“赋梅”之作,流露出一些闲适和叹惜,如《鹧鸪天·用前韵赋梅。三山梅开时,犹有青叶甚盛,余时病齿》《瑞鹤仙·赋梅》等,或借梅花遣怀,或借典故感叹。

这种心绪,在后面的词作中多有流露,直至萌生退意。

《行香子·三山作》:

好雨当春,要趁归耕。况而今已是清明。小窗坐地,侧听檐声。恨夜来风,夜来月,夜来云。

花絮飘零,莺燕丁宁,怕妨侬湖上闲行。天心肯后,费甚心情。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

此词作于绍熙五年春。报国夙愿,不复能偿,屡次上书求归,未得答复,“恨”字压篇,费甚心情,可见辛弃疾内心已生愤闷。

“要趁归耕”,辞官归家之意已生。

《好事近》:

春意满西湖,湖上柳黄时节。濒水雾窗云户,贮楚宫人物。

一年管领好花枝,东风共披拂。已约醉骑双凤,玩三山风月。

此词或亦作于绍熙五年春。“玩三山风月”,心情有些散淡。

《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

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蓦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

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

此词当亦为绍熙五年所作。

瓢泉,前面已介绍,是辛弃疾上饶铅山旧居的一处泉水,名瓢泉。“记得瓢泉快活时”,人在不快活的时候,才更容易怀想以前的快活。

“断送老头皮”,源自宋真宗与杨朴的一个典故。宋真宗访天下隐者,召见杨朴时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杨朴回答:“惟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听了大笑,于是放杨朴归山。

“不如归”,盖已萌生弃官归去之念。

从“不如归”到《最高楼·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明言“拟乞归”,辛弃疾辞官罢归之意已决。辛弃疾的“拟乞归”,主要是因为他的施政措施遭到弹劾,还被加上“残酷贪饕”的罪名,因而他对官场和朝廷已极度失望。

《最高楼·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咄豚奴,愁产业,岂佳儿!

此词作于绍熙五年,在辛弃疾的词作当中,乃至整个中国词史中,也是很特别的一首。

“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辛弃疾帅闽时,除长子辛稹、次子辛秬已成人外,其余三子尚未成年,故“以田产未置”阻止辛弃疾辞归者,当为长子次子。辛弃疾作词“骂之”,其实重点不在“骂”,而在于表达自己对产业的看法和富贵观。“田产未置”,说明辛弃疾公而忘私;作词骂子,说明辛弃疾不护其短的坦荡襟怀和不忌污名的洒脱性情。

“千年田换八百主”,出自佛家典故“千年田,八百主,郎当屋舍勿人修”,意指多置田产惟成就败家子而已。

“咄豚奴,愁产业,岂佳儿”,有版本作“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那么,此次出任闽帅,辛弃疾为什么会如此失意呢?主要的原因,是辛弃疾想创建一支能战斗的劲旅,就像他在湖南创建飞虎军那样(飞虎军创建后,四十年间保地方安定稳定,使金人亦颇为畏惮)。他厉行节约,储备财力,准备打造万副铠甲,招募士兵,训练一支有战力的部队。《宋史》上说:“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牓曰备安库。”“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

“事未行”,这事遭到阻挠,甚至弹劾,寸步难行。眼看着恢复中原无望,抱负无法施展,这使辛弃疾很郁闷,心生失望和厌倦。

7

辛弃疾厌倦了官场,并非厌倦了福州。相反,即使他产生“乞归”之念,他仍然留恋福州的山水和风情。

《贺新郎·又和》:

碧海桑成野。笑人间、江翻平陆,水云高下。自是三山颜色好,更着雨婚烟嫁。料未必、龙眠能画。拟向诗人求幼妇,倩诸君、妙手皆谈马。须进酒,为陶写。

回头鸥鹭瓢泉社。莫吟诗,莫抛尊酒,是吾盟也。千骑而今遮白发,忘却沧浪亭榭。但记得,灞陵呵夜。我辈从来文字饮,怕壮怀激烈须歌者。蝉噪也,绿阴夏。

此词作于绍熙五年夏。

“又和”,为和绍熙三年夏所作《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而作。据辛更儒《辛弃疾集编年笺注》分析,稼轩为宪时有怀赵汝愚经营西湖修浚事而赋游湖词,至四年春在临安有和词,即《贺新郎·和前韵》(觅句如东野),至此再帅福州而赋三和词,已一再用其韵。《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将三词均置于为闽宪时,甚误。

桑成野,有版本作“成桑野”。

“拟向诗人求幼妇”,据《世说新语》记载,曹操和杨修有一次路过曹娥碑,见碑背后有人题写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杨修当即明白其意,曹操走了三十里路之后才领悟,于是让杨修解释。杨修说: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这八个字实际上是字谜,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辛弃疾在这里借用“幼妇”是用来代称“绝妙好词”,意在请诗人们用美妙的词句来描写福州的美。

“自是三山颜色好,更着雨婚烟嫁。”这是辛弃疾奉献给福州的名句。

福州的山水和风情,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辛弃疾精神上的寄托。一首《鹧鸪天》,把个“愁”字,写出了“乡愁”的哲理。

《鹧鸪天》: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经行几处江山改”,辛更儒《辛弃疾集编年笺注》说,据此推断,此词疑作于绍熙五年秋七月宋光宗禅位宁宗之际。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这样的句子,堪称经典。

辛弃疾特别喜爱福州的西湖,一再泛湖赋词,把他的喜与愁,写进词中,写进湖里。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着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此词大致作于绍熙五年七月底,其时辛弃疾闻为右正言黄艾论劾罢闽帅。

“船儿住,且醉浪花中”,他已经化作一朵浪花。

8

辛弃疾出仕福州的两年(年-年),穿插在他退居上饶之后的漫长的二十余年中,就像是一朵突兀的浪花,又像是一段跳脱的插曲,令人惊奇。

历史往往让人扼腕,所幸辛弃疾给福州留下了诸多词章,让后人可以借此追想他的宋代时光。

福州别称“三山”。值得注意的是,在辛弃疾涉及福州的词作当中,有14首是直接以“三山”入题的。

他还有一些词作,在词句中提到“三山”。

比如,《临江仙·和叶仲洽赋羊桃》有句云“忆醉三山芳树下,几曾风韵忘怀”;

比如,《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有句云“风引船回沧溟阔,目断三山伊阻”。

念念在兹,他喜爱福州。

阅读这些词作,有如跟着辛弃疾,领略福州的风貌之美、风物之美、风情之美、风骨之美;亦如回到宋代,领略辛弃疾的精神世界。

福州,宋代的春天

辛弃疾: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

福州有多美,诗词告诉你

血性与文气——从几首诗词看福州人的精神

福州有多美,诗文告诉你

福州诗文有多美,砖头告诉你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yaozia.com/hyzcd/10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