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炼句

一、考点聚焦

“炼句”指锤炼语句,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常常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炼句的意义在于:尺幅之内,含不尽之意。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而在言外。所以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对这些炼出来的古诗名句要好好品味鉴赏。

[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唐·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

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二、重点突破

古诗名句鉴赏常考类型

1.写景名句赏析

主要是写景句子,先对诗句表现出的场景具体描摹,再对表现力强的字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对象的什么特点进行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对颔联的赏析,需要理解这一联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更要把握其艺术手法,甚至语言的精妙。即抓住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来做分析。这句是写景,所以要从写景的手法出发,抓主要意象,描绘出画面。“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答:

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

2.抒情名句情感把握

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他们往往在景、情、理方面有被人们称道的地方。根据具体的句子,可三者皆说,也可只侧重一个方面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严武(-):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作这类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可按如下三步答题: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答: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言志名句赏析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会”,是料想之词,应当,定会,一定。“挽”,拉,牵引。挽弓如满月,表示勇武有力。“西北望”是倒装句,可还原为“望西北”。“西北”是对异域(少数民族地区)的泛称。具体是指北宋时西北、北方的西夏政权。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

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答:

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4.哲理名句鉴赏

大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诗句,根据诗句所展现的事物特征,知人论世,联系现实,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理解诗的主旨要紧扣住诗的最后一联“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因为咏物诗往往寄寓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断。这种题的答案不求一致,但求合理。就像对诗经中“窈窕淑女”的理解一样,她可以是现实的人,也可借喻理想,这里也不求一致。

答:

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5.名句比较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内宴奉诏作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题干问的是“诗的颈联又做‘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诗歌的语言历来“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要多角度加以剖析,应从形式到内容、由表及里的阐述。此题是两问,第一问表明观点,第二问分析观点。

“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与“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两句中分别使用的是“弱”“昏”“健”“明”两组反义词。“臂弱”“眼昏”表现了诗人年事已高的现状。而用“尚嫌”“犹识”则一扫颓废之情,表达的是人虽老而壮心不已的豪情;“臂健”“眼明”写出了诗人虽年老而身体依然硬朗的现状。“尚嫌”“犹识”则表明了诗人还要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答:

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三、难点攻关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题步骤

《礼部贡院阅进士试》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出他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绘意境: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2)明手法: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

(3)析效果: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同学们试一试答案写在下面:

答: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步骤1: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步骤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步骤3: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专题精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③秦城:长安。

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案: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此诗第四联“多病所需惟药物”,有的版本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答案:

考点精练答案:

1.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2.“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此句表面上虽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说“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说“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正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可见,此句包含着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谭文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yaozia.com/hyztp/10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