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市科技创新研发打响云南药业金字招牌
创新研发打响云南药业金字招牌 凭借科技创新,今年45岁的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黄春球成了全国劳模,在生物医药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细数其成绩,从“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到“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再到设立“云南省黄春球劳模创新工作室”,20年来,凭借科技创新,黄春球带领团队攻破一个个技术难题,为业内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迎难而上参与组建企业技术中心 回想一路的艰辛历程,黄春球至今记忆犹新。 20年前第一次来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面试时,这里只是一个刚破产重组的小企业,面对墙面斑驳脱落的办公室和杂草丛生的厂区,黄春球坚定了和企业从零开始的决心。“要发展,关键还是靠创新。”抱着这样的想法,进入公司第二年,她便参与技术中心组建,成为公司第一批科研团队成员。 1台电脑、1组实验桌、2台旋转蒸发仪……面对艰苦的环境,这个只有4个人的队伍开始了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团队开发上市了公司的两个支柱产品——国家8类新药“血塞通分散片”和“黄藤素分散片”。至今,血塞通分散片已累计销售超过30亿片,成为我国心脑血管患者最钟爱的明星产品之一。“黄藤素分散片”作为天然植物抗菌素速释制剂,受到广大妇科炎症患者的青睐。 科研工作没有一项任务是轻松的,研发过程中最艰难的莫过于白芨人工种植研究。年,白芨人工种植技术还是世界性技术难题,利用公司提供的10亩种植基地和2吨野生白芨种子,黄春球和团队成员冒着凌厉寒风早出晚归,在长时间高强度的田间劳作下,她几次差点累倒。为深入了解我国白芨人工种植研究的实际情况,年8月,黄春球和项目组成员与云南农大教授到贵州正安参观学习,途中道路湿滑造成车辆侧翻,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就算是这样的辛苦劳作,也没有换来好成果。由于第一次尝试人工种植,缺乏实践,白芨长势并不理想。更受打击的是,在一次在给白芨喷洒除草剂时由于方法不当,把白芨烧死了。“当时我就哭了,一阵阵心酸涌上心头。”黄春球说。 年,经过潜心钻研,团队最终攻克了白芨组培快速繁育和种子无菌繁殖技术难关,在国内首次用白芨种子在试管内培育白芨假鳞茎取得成功,实现了白芨组培苗从实验室走向大田的推广,并获得多项专利,打破了过去无法利用白芨种子进行人工繁育的记录,为云南白芨繁育和种植探索出了一条路,避免了野生白芨濒临绝迹的风险。 专注研发增效益 年,云植药业完成重组、整体搬迁、成立研究院等工作,开启了公司业务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新征程,黄春球也带领项目团队全身心投入新药研发。年,项目团队研究的“注射级灯盏花素原料药生产技术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其参与云南中医学院联合研究开发的院内制剂香芩解热颗粒获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文并推广上市,实现传统中药与现代制药技术的结合;年,参与研究的“一种连续逆流超声提取结合膜技术提取三七总皂苷的方法”项目荣获云南省专利三等奖;年,组织申报云植药业独家生产的云南红药胶囊上榜中华中医药学会评选的“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排行榜”;年,其组织国内多名妇科知名权威专医院等临床机构进行的、历时4年的云南红药胶囊治疗异常子宫出血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获得成功,为临床治疗和产品进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处发布的《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崩漏》提供了重要的循证依据。 期间,黄春球带领团队抓住云南省打造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机遇,迅速扩展研发领域,以保健品为突破口,延伸对有关产品的二次开发,组织开发的复方葛根枳椇子口服液获得国产保健食品注册证书;完成了血塞通分散片、灯盏细辛颗粒、三分三浸膏片等云南特色植物药的二次开发;参与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药物筛选,灯台叶颗粒被推荐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预防和初期治疗;参麦注射液被纳入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及北京、广州等5省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方案,为防控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5年努力,公司已培育了多个中药大品种,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新增经济效益累计超亿元。 黄春球的事迹算得上科技界的标杆和典范,多年来,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3项、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昆明市专利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研发创新硕果累累。她表示,接下来她将继续发挥专业特长,围绕产业遇到“卡脖子”的产品、技术、学术发展难题,带领技术团队继续迎难而上,不断提供云植方案。引领带动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立足岗位、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为云南省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云南万亿级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昆明市科技局 省科技厅宣教中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yaozia.com/hyzcf/8971.html
- 上一篇文章: 夏至围栏红药盛,架引绿萝长
- 下一篇文章: 书摘试读沈书枝拔蒲歌夏日食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