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常见野生植物识别手册前言和后
前言 云南高原地处我国西南部,是云贵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和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其北界位于川滇交界的金沙江河谷,南达红河州和文山州的北部各区县,西以苍山—哀牢山山脉一线为界与横断山毗邻,东部接贵州高原,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3′~°19′、北纬23°13′~27°40′。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滇中四州市全境(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部、昭通市南部与西部,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 云南高原地貌整体上属于丘陵状高原,多山间盆地(俗称“坝子”)分布,同时区内不乏高耸雄伟的高山,以及深切的河谷地带。地势总体而言具有西北高东南低、梯层式下降的特点,最高处位于北部的轿子雪山主峰雪岭,海拔4??m,最低点位南部的红河河谷,垂直高差超过4??m。气候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风环流和西南季风的季节性进退更替对气候的影响显著。冬暖夏凉、干湿季分明是云南高原气候的两大显著特征。区域内垂直气候显著,如北部的轿子雪山地区,具有从干热河谷气候到亚高山寒温带气候的完整气候带。土壤主要是红壤、砖红壤及黄壤。 云南高原的水平地带性植被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但植被的垂直分化明显,类型多样,拥有我国西南地区除流石滩植被外的完整垂直带谱。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独特的地理环境,特殊而多样的气候等条件共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使得云南高原成为一个重要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富集区。根据李锡文先生年的初步统计,云南高原有种子植物种,隶属于属和科,随着近年来调查和研究的深入,这个数字应该还会大大增加。 云南高原是一个十分自然的植物区系单元,区系性质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色彩,是东亚植物区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是中国植物区系中的重要中间过渡地带,区域以东是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以西则是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南接典型的热带及亚热带植物区系,往北则逐渐过渡为温带植物区系,因此植物区系中替代和过渡现象极为显著,是区系地理中东西交汇和南北相通的关键区域。古地海成分、康滇古陆成分、第三纪成分、东亚成分、热带亚洲成分和北温带成分等众多区系来源在此汇合,经过漫长地质历史过程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共同形成如今丰富而独特的植物多样性。 本书基于编者十余年来在云南高原开展野外科学考察和教学实习实践的经验编撰而成。全书共收录野生种子植物2种,约占云南高原种子植物总种数的六分之一,种类以最常见到的种类为主。全书裸子植物科的范畴和排列顺序根据郑万钧系统,被子植物部分根据APGⅣ系统排列。每种植物选择一至数张彩色图片展示其生境、形态和识别特征,配以简要的形态特征和生境文字信息。 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力争做到以下几点:①针对性强。以云南高原为范围,针对区域内的野生种子植物,地域特色显著。②便携性高。48开本,便于携带,适合用于野外教学和调查工作。③可读性强。优选精美、逼真的彩色图片,一种一图或多图,既有物种的整体外观,又有鉴别特征的细节特写,图文并茂,语言简明、通俗,可读性强。④科学性与科普性并重。不仅适用于专业的教学工作,也能满足科普的需要。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有错误和欠妥之处,恳请有关专家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后记 年在云南大学生态学专业完成本科学业后,我有幸留在云大工作,从事植物学相关内容的教学辅助和科研工作。由于多年来一直参加学生野外实习,深切地体会到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探究相关生态学和生物学问题,都要先认识物种,因此物种识别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学及生态学野外实习中最基础教学内容。不过由于生物界种类繁多、地域差异显著、时间空间限制等诸多原因,物种识别通常也是野外实习教学中的难点。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编写了这本便携小书,以期能对读者识别和鉴定云南高原植物有所帮助。 书中物种拉丁学名和中文名称以《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FloraofChina等权威志书为主,少数种类参考了最近的研究进展。随着近年来分子系统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科属的界定和范围变化较大,物种学名也会依据法规随之发生相应变动。不过从便于读者使用角度出发,本书尽量采用流通较广的名称,不过在书末有一个“部分物种在最新文献中的学名变化情况表”,方便读者对比。如果作者对这方面变化感兴趣的话,相信可以通过一些常用的在线数据库(如:InternationalPlantNamesIndex(IPNI)(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yaozia.com/hyzyll/10868.html
- 上一篇文章: Nature子刊发布HIV与T细胞相互作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