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凤之精谓之牡,凰之华谓之丹”;《现代汉语词典》云:“落叶灌木,叶子有柄,羽状复叶,小叶卵形或长椭圆形,花大,单生,通常深红、粉红或白色,是著名的观赏植物;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这样解释:“虽结籽而根生苗故谓之牡,其花红色故谓之丹”。这三种说法各有意义。民间传说是从牡丹的地位上强调的,凤凰是天上的百鸟之王,牡丹得以传承其精华,当然也就是地下的百花之王了。《现代汉语词典》是从叶片的形象和花儿的色彩、大小上对牡丹进行科学地描绘和定性的。《本草纲目》是从牡丹最初发现时的特点和特色上进行刻画的。牡,这里指的是植物的雄株。李时珍这句话的意思,牡丹有的“虽结籽”可有性繁育,但“根生苗”也可进行无性繁育,牡丹常见的花色是红色的。

据古人考证牡丹最初无名,以芍药为名。宋代的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在《通志》中说:“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中国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郑风》中记载:“淆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此处芍药讲的就是牡丹。

有何根据?我们熟知的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曾作过科学、细致地考证。他说,此诗写的是“三月上巳之辰”的“郑国之俗”。当时的郑国与周朝的王城洛阳相邻,“乃河洛之地”。而“三月上巳”正值牡丹盛开。那时河洛青年男女之间最时髦的,就是以赠牡丹表示相互爱慕之意,类似当代青年男女表达崇高的爱情就送玫瑰一样。芍药的花期较晚,开花的时间一般比牡丹要迟开一个月左右。这也是古人从时间上推断《诗经·郑风》这首爱情诗中讲的芍药就是牡丹的依据。古人总结:“以芍药为名,亦如木芙蓉之依芙蓉也”。今天我们讲牡丹,仍有些老同志有时亦用木芍药之称。

牡丹的别称也不少。《神农本草经》称:“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其他如:“红药、将离”等。

清末著名学者史梦兰《全史宫词》夏代宫词中有一首:“红药翻阶御苑深,云和桐树碧成荫。外廷几日停封奏,圣听方移条谷琴。”这里的“红药”,讲的就是牡丹。《古琴疏》中讲,帝相元年,条谷贡桐芍药。帝命羿植桐于云和,命武罗伯植芍药于后苑。武罗伯谏,帝不从,…羿伐桐为琴以进帝,帝善之,名曰“条谷”。帝移于音乐,不听政事,为羿所逐,居于商丘…。

“将离”,西晋时期崔豹所著的《古今注》“问答释义”篇云:“牛亨问曰:‘将离,赠之以芍药者何’?答曰:‘芍药一名将离,故将别以赠之,亦犹相召赠之文无’”。文无是当归的别称。按古代有些地方和民族的习俗,在与亲人故友离别时,每每赠之以芍药;在思盼远方的亲人时往往寄之以当归。

从以上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时牡丹的别名大都是从芍药引申而来的。

总的讲,秦之前由于国家不统一,交通不畅,民族交往不多,对同一事物叫法不一,我以为是很正常的。对牡丹有的地区有的民族相互之间的赠送是为了表达爱情,有的地区有的民族相互之间的赠送是为了表达离别之情。甚至,同一地区、同一民族相互矛盾的做法,也是很正常的。如今我们的藏族同胞还称牡丹为“边也梅朵”,即吉祥如意之花的意思。又比如:我们如今欢迎亲人用鲜花,但送过世的人也用鲜花;鸣放炮竹礼花嫁闺女、娶媳妇,但送别过世的人同样鸣放炮竹礼花。事情就是那么矛盾,又是那么在情理之中。

我国研究牡丹的著名专家、中国牡丹芍药分会的副会长李嘉珏教授在他编的《中国牡丹与芍药》一书中这样写道:“牡丹、芍药均为芍药科芍药属植物,前者为木本,后者为草本,但花形相似。在秦以前的典籍中,只有芍药而无牡丹的记载”。从以上我们对牡丹名称和别称的介绍与分析,再结合李教授关于这段牡丹芍药的诠释,我们不难从另一个侧面可以分析、推测、判断:秦始皇的伟大。他不仅统一了中国做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进行了“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行同伦…”的一系列改革,而且对事物的称呼的统一也是很大的推动。牡丹古时别称多多,但多多都在秦之前,秦以后大多文献史料均以牡丹记之。为什么,我以为只有在大一统的国度里各民族人们相互往来,人们才有可能对事物的称呼逐渐得到统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yaozia.com/hyzyll/10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