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药,清热凉血用栀子
山栀子 原名: 山栀子。 别名: 黄栀子;黄果树;栀子;红枝子;木丹;鲜支;支子;越桃;小卮子;山栀;子越桃山栀子;枝子;黄鸡子;黄荑子。 药性: 寒性。 药味: 苦。 归经: 入心经、肝经、肺经、胃经。 功效: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主治: 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疳;淋证;叶血衄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禁忌: 脾虚便溏者忌服。 作用: 1.栀子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保肝作用。(2)利胆作用。(3)对胃液分泌和胃肠蠕动有影响。 2.栀子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3.栀子对心血管系统有作用。有降低血压、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扩张血管的作用。 4.栀子有抗炎作用,并对软组织损伤有一定治疗作用。 5.栀子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6.栀子有凝血作用。其炒焦品、烘品水煎液可明显缩短小鼠凝血时间。 7.栀子有致泻作用。 古籍摘要: 1.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剖),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柜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 2.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伤寒论》 3.治伤寒身黄发热:肥栀子十五个(剖),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 4.治湿热黄疸: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5.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煎服。《闽东本草》 6.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普济方》 7.治急性胃肠炎,腹痛,上吐下泻:山栀三钱,盘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钱,青木香二钱。上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钱。水煎,分二次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8.治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两,山栀子、黄柏各一两,白蜜半斤。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两沸,含之。《普济方》 10.治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丹溪纂要》 11.治鼻中衄血:山栀子烧灰吹之。《简易方论》 12.治肺风鼻赤酒齄:老山栀为末,黄蜡等分溶和。为丸弹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煿。《本事方》 13.治赤白痢并血痢:山栀子仁四七枚。锉,以浆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空心食前分温二服。《圣济总录》 14.治热水肿: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细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15.治妇人子肿湿多:炒山栀子一合。为末,米饮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16.治折伤肿痛:栀子、白面同捣,涂之。《濒湖集简方》 17.治火丹毒:栀子,捣和水调敷之。《梅师集验方》 18.治火疮未起: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为佳。《千金方》 19.治疮疡肿痛:山栀、蒲公英,银花各四钱。水煎,日分三次服。另取生银花藤适量,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20.治烧伤: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救急方》 常用小妙招: 挫伤: 将山栀子捣碎,研成粗粉,以温水调成糊状,加入少许酒精,包敷伤处。3~5天更换1次,如肿胀明显可隔天更换1次。骨折者不宜使用,脱臼者应先整复后再用。亦可用黄栀子粉2两,面粉1两,鸡蛋1个,烧酒适量,调成糊状敷于局部,待药干后更换新药。效果因人而异。 止血: 取黄栀子粉克,以20%明肢液调成膏状,烘干碾成号细粉,再加适量苯甲酸,高压消毒备用。对一般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3~6克,每日3次。亦可用作局部止血剂。 目赤:取山栀七枚,钻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人大黄末三钱匕,搅匀,食后旋旋温服。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yaozia.com/hyzyl/775.html
- 上一篇文章: 尿频遗尿有了这味药,再也不用老跑厕所了
- 下一篇文章: 国珍家人们,看到这个赶紧收藏了,所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