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日子,是一个五日接着另一个五日

夏满芒种暑相连,夏季第二个节气小满,来了!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服务于农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最终得以完善。节气的名称大都可以见其名而晓其意,有些与农作物直接相关,比如“小满”,就是由谷物的生长进程来命名的。小满节气是四月的中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小满者,物至于此,小而盈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在这一时节已经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成为小满。春分时节,“天子耕地臣赶牛”是为了劝课农桑,督促和勉励人们要让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得到持续发展。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庄稼长势正旺,已经小有收成。元稹在《二十四节气诗》中描写小满,“农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意思是说,地方长官在春夏农忙季节,巡视乡间,在视察庄稼生长的同时,还要过问蚕桑的情况,使二者并行,不能偏废。桑与农,既是立国之本,也为家庭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衣食来源。时逢初夏,“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春蚕已完成结茧,正待采摘缫丝。相传,小满当日为蚕神诞辰,又称“祈蚕节”。在这一天祭祀蚕神的习俗广为流传。这是为纪念养蚕缫丝的,创造者嫘祖,后世仰其功而颂其德,故尊她为蚕神。“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嫘祖是黄帝的妻子,少昊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倡导婚姻,母仪天下,确立了以家庭为基础单位的社会构成。她教化民众纺织、制衣,再也无须用树叶蔽体。

小满初候苦菜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初候,苦菜秀”。“苦菜,叶似苦苣而细,断之有白汁,花黄似菊,堪食但苦耳”。“秀”,是长、出的意思。“春风水,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苦菜是一种常见的野菜,也是先民最早使用的野菜之一,在饥荒年景曾被称为“救命草”。

初候花信—芍药

牡丹花谢,芍药花开,此时正好是两个季节交替之时。那些粉、红、白相杂盛开的芍药花朵,正在宣告夏天的到来。

牡丹

芍药

牡丹和芍药,是人们常常一并提及的花儿。牡丹为王,芍药为相,这两种观赏植,无论花、还是型,都很相似,不过牡丹是木本,而芍药是一岁一枯荣的草本。在唐之前,牡丹还不是富贵之花,而芍药被视为爱情之花已经历经千年之久。若不是武则天从家乡的众香寺移栽,恐怕牡丹只会是“野花野草”。诗经《溱洧》(zhēnwěi)里写到,“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以勺药。”单瓣芍药芍药很早便记载于典籍。两情相悦的人儿,互诉爱慕,将要离别的时候,赠芍药以表相思,于是芍药便有“将离”之名。古人认为芍药是百花之中最早得名的,在三代—夏、商、周,就被人传颂。花开花落几千年,芍药名之所属未曾改变。

芍(勺)药曾经是调味料?

“勺药之和,具而后御之”,这里的勺药意思是五味调和,和芍药花是否有联系呢?存在争议。东汉文颖解释“勺药”为配置的调料,其原料味道多样;到了唐代,颜师古认为“勺药”是草药之名,可作为调味料添加到食物中,从而引申为调味之意。看来,“芍药”与“勺药”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勺”是指调和,“药”是指调味料。日本的青木正儿写过一篇“勺药之和”的文章来考证两者之间的关系。他说如今烹饪马的内脏,依然使用芍药的根茎作为消除异味和食性调和的调料。如此看来,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芍药在古时候的功用,它不只是情人之间传递感情的信物,不只是药箱里的草药,在先秦恐怕还与我们的饮食息息相关,难怪古人看重它。

芍药根

到了唐代,芍药与牡丹一起成为国之宠儿。芍药的美丽,不但国人喜爱,欧洲人也趋之若鹜。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芍药很早便传到欧洲。最早,欧洲人也是把芍药当做肉食烹制的调味料。之后,芍药开始进入园艺。重瓣芍药到了晚清,中国的白色和粉色的重瓣芍药、牡丹随着航船抵达欧洲。在它们抵达之前,欧洲人从中国来的瓷器上和漆器上见过它们的图像,但是他们觉得这样硕大艳丽的花是中国人的异想天开,等见到真花的时候才发觉中国的图画并没有欺骗他们。可惜牡丹不喜欢潮湿阴冷,观赏牡丹热潮很快冷却,而芍药则凭借强大的适应能力成为园艺中受到青睐的花卉。意大利人郎世宁笔下的芍药从调味品到药物,再到人类竞相热爱的观赏花卉,芍药这种曾经流连于河岸的草花,因为人类的喜爱而成为文化中的一粒明珠。这种野生于平原沃野的植物,从史前就与人类相伴,然而如今,平原上的野生芍药已经完全绝迹。只有在人迹罕至的草原上,还有大片像仙境一样的芍药,花朵硕大粉白,身姿卓越,悄然开放。内蒙古的野生芍药不要再去打扰野生芍药,让它们在最后的栖息地美丽绽放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yaozia.com/hyzyl/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