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新疆ldquo拾花客rdqu
防治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87174.html△一位拾花客正在采摘棉花。她一天可以摘80公斤棉花,赚多元钱。(摄于年) 每年采棉期,新疆的棉田都会迎来大批内地的“拾花客”,他们像候鸟一样准时,从河南、甘肃、湖北等地来到新疆采摘棉花,年复一年。在年,一位拾花客每天可采摘70-80公斤棉花,两个月大概能挣一万元左右。 年,摄影师吴家翔随来自郑州的拾花客前往新疆采棉,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路的见闻。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机械化采棉的大面积推广,“拾花客”这一特殊的职业,将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而这一组图片,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珍贵。 从河南郑州出发的L29次棉农专列。 年9月7日下午5点40分,L29次棉农专列从河南郑州出发,多名拾花工将历经60个小时,跋涉多公里,分别抵达新疆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等地。 列车只有两节卧铺车厢,卧铺的下铺也被当作4张硬座出售,全程票价元。 年前后,在新疆采2个月棉花,收入1万多元,等于很多人在家半年的收入,在高收入的驱使下,热情高涨的拾花工挤满了列车。一位没有座位的拾花工爬上了行李架,把自己隐藏在一堆行李当中。 这场棉农的迁徙,热闹程度不逊于春运。据人民日报消息,年8月25日—9月18日,郑州铁路局开行棉农专列24趟,运送10万多名拾花工赴疆采棉。 卧铺车厢内,一位熟睡的棉农。她的指甲上涂着红药水,在采摘棉花时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因棉花种植面积大,每年收获季,新疆需要从外地招募数十万采棉人。他们大多来自传统的棉花产区,如河南省和山东省,他们拥有棉花采摘的技能与经验,也有赚取额外收入的需要。 经过长途跋涉,拾花工们到达新疆乌鲁木齐,他们将从这里转车到达农场,开始为期两个月的采棉生活。 早上7点刚过,巴想忍(左二)和同伴们下地准备干活。 57岁的拾花工巴想忍来自河南濮阳,每天早上7点多下地,到晚上9点收工。作为一名新手,她每天只能摘50-60公斤棉花,采摘量在拾花工里不算多。 刘梅菊每天可以摘70-80公斤棉花,两个月能挣一万元左右。59岁的刘梅菊是巴想忍的老乡,在老家的工作是帮人做包子卖早点,“夜里两三点起床,干到早上八九点回家睡觉,下午两三点再上班,直到晚上八九点,一个月工资元”。 相比卖早点,拾棉花赚钱更快,她每天摘70-80公斤,能赚到多元钱,两个月下来,大概能挣到一万元左右,是她在家大半年的收入。 一位拾花工在地里摘棉花,他的手长期风吹日晒,加上频繁和棉桃接触,显得有些粗糙。 李萍27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乡人,以前在富士康烟台园区组装笔记本电脑,平均每月可以拿到3-元工资,“最多一个月挣了多元”。 孩子6岁了,要上小学了,需要人照顾,于是她辞了职。听老乡说在新疆摘棉花挣钱,她就跟着他们一起来了。 尽管旅途艰辛、水土不服,但为了换取更多收入,每年仍然有大量拾花工奔赴新疆。 据乌鲁木齐晚报年9月22日消息,不到一个月时间,首府三家客运站迎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拾花工34万多人。 他们年复一年地踏入西部这片土地,其中一些人的身份也从拾花客转变成土地承包者,他们在这里定居下来,然后雇佣老乡从事棉花种植、采摘的工作。 一位拾花工背着一整袋棉花走向田边,这项工作十分辛苦,因为要一直弯着腰作业。孙长顺和老伴在帮即将到来的拾花工准备被褥。他现在承包兵团的亩地种棉花。来帮他摘棉花的人里,80%是河南老乡。 孙长顺在奎屯生活了21年。他生于年,18岁开始做裁缝,年支边来到新疆。 中午,拾花工们有一个多小时的午休时间,背后的帐篷就是他们居住的地方。 年时,孙长顺已包了五六百亩地,开始雇老乡来新疆帮他摘棉花了。到年,一家挣了5万元。他说,他和老伴儿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钱,两个人坐在床上看着钱直发愣。 每年都有固定的老乡来帮他拾花,最长的已经来了9年。最多的时候,他一年包过亩地。 巴想忍和老板坐在帐篷里聊天,她说自己来了有点水土不服,想要回家。 孙长顺给拾花工每公斤2元的工钱,管吃住和来回车票,这个标准要高于市场的平均价格——市场上雇佣采棉工的价格为每公斤1块8至2块2不等,1块8管吃住和来回火车票,2块2交通食宿全部自理。 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年孙长顺只包了亩地,他打算再干几年就退休,留在奎屯老去。他的儿女也都在这里,女儿做了医生,儿子在连队里做实习会计。 晚上9点左右,一天的采棉工作进入尾声。 可以预见的是,人工采棉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少。在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实现六成以上棉花机械化采摘,当时预估,这一比例在“十二五”末将达到八成以上。 年10月27日,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的一家轧花厂,工人把收购上来的籽棉堆垛。(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机械采棉,近年在新疆已成主流。以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为例,年,沙雅县棉花种植面积达到.43万亩,其中机采棉约万亩,棉花机采率达到75%以上。 年10月17日,在新疆玛纳斯县乐土驿镇文家庄村,采棉机在棉田里采收棉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丁磊摄) 机械化作业取代人工采摘,将成为必然的趋势。随着时间推移,“拾花工”也会逐渐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第期 撰文摄影丨吴家翔(除署名外) 编辑 夏天匡匡 出品 腾讯新闻 长按下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yaozia.com/hyztp/8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春分风雷送暖入中春
- 下一篇文章: 江苏省低价药品清单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