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
北京白癜风研究所 http://pf.39.net/bdfyy/bdfzd/index.html 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 一、考纲要求的十八个虚词 之、其、而、以、则、乃、于、因、为、若、所、者、也、焉、乎、何、且、与 记忆总口诀(与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二、用法“以例记意” (一)之:记忆顺口溜:“之”字有三用,就是代、助、动。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走“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种。 ⑴人称代词: 可以代人、事、物,代人时可以指单数,也可指复数,多指第三人称,有时也指第一人称。代事物时可以灵活翻译。 例:①作《师说》以贻yí之。代人,他,指李蟠pán。 ②相如固止之。代人,复数,他们。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代人,第一人称,我。(后一个“之”)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代知识道理。 ⑤为之奈何。代事。 ⑥使工匠以药淬cuì之。代物,指匕首。 ⑵指示代词: 多表示近指,有时也表示远指。 例:①均之(这)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而卒葬之(那里)。 2、助词,可分为结构助词和音节助词两种。 ⑴结构助词: ①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或者“不译”。 A、可译成“的” 例:a、今者有小人之言。b与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B、用于“所字结构”前的“之”不译。 例: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向之所欣c此余之所得也 ②用于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即患秦兵之来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补语的标志。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④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c高余冠之岌岌兮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⑤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a何陋之有b夫晋,何厌之有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⑵音节助词:凑足音节,舒缓语气,无实在意义。 例:a大王遣一介之使(构成四字语)b填然鼓之(动词后) c驾一叶之扁舟(四字语之间)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时间词后) 3、动词,表示“去”“往”“到……去”之意。 例:a夜驰之沛公军b复之秦c佯狂不知所之者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 1、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及意义说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⑴诸将所请之。之:助词,凑足音节。(动词,去,往) ⑵宋何罪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⑶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之:助词,的。(主谓之间,无义) ⑷冰,水为之。之:代词,代冰,它。 ⑸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之: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的。 ⑹西蜀之去南海。之:动词,去,往。(主谓之间,无义) 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主谓之间,无义。 ⑻公与之乘。之:代词,代人。 ⑼辍耕之垄上。之:动词,到,去。 ⑽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之:主谓之间,无义。 ⑾以我酌油知之。之:代词,代道理。 ⑿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之:主谓之间,无义。(定语后置的标志,无义) ⒀吾知子之所以距我。之:助词,表修饰关系,不译。 A、⑵⑷⑸⑺⑼⑽B、⑴⑵⑷⑹⑻⑾C、⑸⑺⑻⑼⑽⑿D、⑻⑼⑽⑾⑿⒀ (二)其:其记忆顺口溜:其代他(它)那和自己,反问推测或祈使 其的后面是名词,翻译常常会有的; 其的后面是动词,一般代人或代物,其字删去意不变,此处大都表语气 1、代词: ⑴人称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以指单数,也可以指复数,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等。在句子中做定语或者做主谓短语的小主语。 A、做定语:例: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b共其乏困 B、做主语:例:a秦王恐其破璧b其出人也远矣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您” 例: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⑵指示代词: ①表示远指,可译为“那”: 例:a则或咎其欲出者b其为惑也c始舍于其址d距其院东五里 ②有时也可译为“其中” 例:a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语气副词: ①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④表示祈使语气,“可要…呀”“千万…啊” 例:其皆出于此乎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⑤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多么” 例:其孰能讥乎例:其可怪也欤 ③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例:吾其还也 3、连词: ①表示假设关系,多用于句首,可译为“如果”“假使” 例:其若是,孰能御之 ②表示选择关系,多用于上下句句首,可译为“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助词:无义 例:既其出虽九死其犹未悔 1、下列各句中的“其”归类正确的一项是(C) ①汝其知邪,其不知邪?连词:表选择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要……呀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千万 ④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⑤如吾之衰者,其能久之乎?副词:表示反诘语气,难道 ⑥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⑦择其善者而从之。指示代词,那 ⑧曾益其所不能。人称代词,他 ⑨而复问其妾曰。人称代词,他的 A、①⑤∕②④∕③∕⑥∕⑦⑧⑨B、①∕②④∕⑤∕③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⑥∕⑤∕⑦∕⑧⑨D、①∕②③⑤∕④∕⑥∕⑦⑧∕⑨ 2、指出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及意义 ⑴屠自后断其股。代词,它的。⑵欲穷其林。代词,那 ⑶则其读书也必专。代词,他,主语。⑷殚其地之出。代词,他们 ⑸增其旧制。代词,它的,定语⑹其势必不敢留君。代词,那 ⑺其实汉贼也。代词,他。⑻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代词,其中的 ⑼则齐国其庶几乎,副词,差不多。⑽如之何其废之。副词,反诘,怎么 ⑾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副词,推测。⑿实迷途其未远。助词,无义 ⒀其为死君乎。副词,难道。⒁子其勉之。副词,祈使,可要 ⒂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连词,如果。 ⒃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三)而: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连词: ⑴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并且”,有时也可不译。 例:①蟹六跪而二螯áo。②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③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揕zhèn其胸。 ⑵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反而” 例: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③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xǐ之徒也。④吾从而师之。⑤而绝秦赵之欢 ⑶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后”,多数时不译 例:①叩关(攻打函谷关)而攻秦②人非生而知之者③城入赵而璧留秦 ⑷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例: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③臣诚恐见欺于大王而负赵 ⑸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 例: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③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⑹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使” 例: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③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⑺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多数时不译 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②默而识之(默默地记在心里) ⑻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 例:①择师而教之②封府库而待将军③外连衡而斗诸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你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3、复音虚词“而已”,可译为“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与“华而不实”中“而”字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连词,承接,就 B、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而:代词,你的 C、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而:连词,表并列 D、小学而遗,吾未见其明也。而:连词,表转折 2、指出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及意义 ⑴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连词,表承接,就(来)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却 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连词,表假设,如果 ⑷子何恃而往。(你凭什么而前往)连词,表修饰 ⑸有卖油翁释担而立。连词,表承接 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连词,表递进,而且 ⑺学而不厌。连词,表递进,而且 ⑻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⑼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连词,表假设,如果 ⑽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 ⑾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代词,你 ⑿玉在山而草木润(宝玉在深山里因而草木就有光泽)。连词,表假设,如果 (四)则: 1、连词: ⑴表示承接:一般用在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那么”等 例: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⑵表示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例:①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欲速则不达 ⑶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使” 例: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内如果没有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话,国家常常会灭亡) ②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现在如果来的话,沛公恐怕不会拥有这些吧)。 ⑷表示并列:多数时不译 例: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②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 ③上则富国,下则富家。④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 2、副词: ⑴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非死则徙尔。 ⑵表示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等 例: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裂缝。②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1、与例句中“则”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句子有() 例: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 ⑴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则:连词,就 ⑵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则:连词,那么 ⑶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则:连词,表示分句的并列 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副词,是,就是 ⑸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连词,却 ⑹唇亡则齿寒。则:连词,就 ⑺学而不思则罔。则:连词,就 ⑻则干若败絮(已经枯干像破败的棉絮)。则:副词,已经 ⑼顺其宪则。则:名词,法则 ⑽芙蕖则不然。则:连词,却 2、指出下列各句中“则”的意义及用法 ⑴有仙则名。连词,就。⑵近三世纪则学校大备。副词,已经 ⑶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副词,是。⑷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副词,是 ⑸则名微而众寡。连词,如果。⑹今则又望其真有。连词,却 ⑺至则行矣。副词,已经。⑻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连词,却 ⑼凡人不病则不畏惧。连词,就。⑽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就 (五)以: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介词: ⑴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等,根据情况可译为: ①拿、用:例:a秦以十五城请易璧b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c以手共搏之 ②凭借:例:a然秦以区区之地b何以知之c以勇气闻于诸侯 ③把:例:a以为桂林象郡b秦不以城予赵,赵终亦不予秦璧 ④按照:例:a策之不以其道b斧斤以时入山林c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⑤根据:例:a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⑵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②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⑶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从” 例:①余以乾隆十九年十二月……②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③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⑷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一般可译为“和”“带领” 例: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②欲以客往赴秦军 2、连词:和“而”表示的关系相近,但不能表示转折关系。 ⑴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⑵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并”“并且”,多数时不译。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⑶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 例: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皆白衣冠以送之 ④以致天下之士 ⑷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多数时不译 例:①由山以上五六里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⑸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例:狐偃yǎn,其舅也,而惠以有谋 3、动词: ⑴通已,停止: 例:无以,则王乎(不停止,就能称王吗?) ⑵以为,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皆以美于徐公。 ⑶任用: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4、副词:通已,已经。 例:①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②及以至是,犹言不辱 5、复音虚词: ⑴“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以是十九年而刃若新发于硎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④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⑵“有以”“无以”表示手段或方法,可译为“没有用来…方法”“有用来…方法。 例:①河曲智叟无以应。②袁(袁州)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1、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以:表示顺承,可译为“后” B、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以:介词,把 C、皆以美于徐公。以:动词,认为 D、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以:名词,原因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以:连词,“因为” ⑵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以:连词,“来,用来” ⑶请以剑舞。以:介词,“用” ⑷以资政殿学士行。以:介词,“凭借” ⑸有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介词,“因为” ⑹武以始元春至京师。以:介词,“在” ⑺固以怪矣。以:副词,通“已”,“已经” ⑻楚人伐宋以救郑。以:连词,“来,用来” ⑼(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以:介词,“在” ⑽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以:介词,“用” ⑾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以:介词,“凭借” 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以:连词,“来,用来” ⒀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以:连词,“因为” ⒁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动词,“认为” ⒂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介词,“把” ⒃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以:连词,表修饰关系 ⒄下幽晦以多雨。以:连词,表并列,“并” ⒅百姓皆以王为爱(吝惜)也。以:动词,“以为” (六)乃: 1、副词: ⑴表示承接,可译为“于是”“就”“便” 例:①良乃入,具告沛公。②陈涉乃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③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⑵表示时间,可译为“刚刚”“才”“这才” 例: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③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④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⑶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 例:①今君乃亡赵走燕。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⑷表示判断或确认,可译为“是”“就是” 例: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③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⑸表示并列,可译为“又” 例: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2、代词: ⑴人称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们)”“你(你们)的” 例:①家祭无忘告乃翁。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⑵指示代词:用作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样” 例:①作计乃尔立②子无乃称(您不要这样说) 1、下列各句中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B) ⑴良乃入,具告沛公。副词:就。⑵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副词:就 ⑶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⑷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副词:却 ⑸问今是何事,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 ⑹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副词:就 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 ⑻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A、⑴和⑵用法意义均相同B、⑶和⑷用法意义均相同 C、⑸和⑺用法意义均相同D、⑹和⑻用法意义均相同 2、指出下列各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 ⑴屠乃奔倚其下。副词:于是。⑵羽、飞乃止。副词:才 ⑶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太丘丢下友人独自出发了,他走后,友人才来)。副词:才 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副词:却,竟然 ⑸嬴乃夷门抱关者也。副词:是 ⑹是乃仁术(仁道,即行政的途径)也(这就是仁道)。副词:就是 (七)于: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介词:和名词、代词或者名词、代词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定语、状语、补语,可以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以表示比较,也可表示被动,可灵活译为: ⑴对,对于: 例: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贫者语于富者曰。③当其欣于所遇 ⑵在,在……方面: 例:①得复见将军于此。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③不求闻达于诸侯。④嘉为先言于秦王曰。⑤苟全性命于乱世 ⑥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 ⑶向: 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②而耻学于师。③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④操蛇之神(山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⑷跟、同: 例:①故燕王欲结于君。②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⑸到: 例:①吾每念,常痛于骨髓。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⑹从、自: 例:①月出于东山之上。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⑺比: 例: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良曰:“长于臣”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⑻被: 例:①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②而君幸于赵王。③不拘于时,学于余。 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⑼给: 例:故天欲降大任于是人也 ⑽引进对象,不译。 例:①至于幽音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至于顿丘。④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 ⑴放在句子开头,表示句子前后的承接关系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相同 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②于是相如前进缶。 ⑵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在这……”“从这(此)……” 例:①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②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③晋于是始墨(晋国从此开始穿黑色丧服)。④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1、下列各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DE) A、故燕王欲结于君。于:介词,和。B、行成于思,毁于随。于:介词,从。 C、师不必贤于弟子。于:介词,比。D、不拘于时。于:介词,被。 E、智勇多困于所溺。于:介词,被。(B做事或处理问题成功是从思考开始的,失败是从随便开始的) 2、指出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 ⑴尝谢于家圃pǔ。于:介词,在。⑵其一犬坐于前。于:介词,在。 ⑶李右言于李愬曰。于:介词,向。⑷而景状益近于自然。于:介词,引进对象。 ⑸我以为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于:介词,给。⑹苛政猛于虎。于:介词,比。 ⑺起于鲁。于:介词,从。⑻行十日十夜至于郢。于:介词,到。 ⑼胡不见我于王。于:介词,向。⑽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于:介词,和。 ⑾况于将相乎。于:介词,引进对象。不译。 ⑿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于:介词,引进对象,不译。 ⒀臣之客欲有求于我。于:介词,对。⒁良曰:“长于臣”。于:介词,比。 ⒂吾不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于:介词,被 (八)因: 1、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 “趁机”“凭借”“通过”“就着”等。 例:⑴不如因而厚遇之。因:趁机。⑵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通过。 ⑶因河为池。因:就着。⑷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因:趁着。 ⑸罔不因势象形(没有一件不是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因:顺着。 ⑹因厚赂单于。因:趁机。⑺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因:凭借。 ⑻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施加恩惠的时候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就错误地奖赏)。因:因为。 2、连词: 表示承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便”等。 例:①相如因持璧却立。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③因跪请秦王。 ④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1、与“因拔刀斫前奏案”中的“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⑤) ①我欲因之梦吴越。因:凭借。②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因:凭借。 ③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因:因为。 ④风云因而变色。因:因为。⑤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因:于是。 ⑥孝公既没,惠公、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因:继承。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因”的意义和用法。 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于是。⑵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因:凭借。 ⑶因击沛公于坐。因:在。⑷因释其耒而守株。因:于是。 ⑸于今无会因。因:机会。⑹因留怀王以求害时。因:于是。 ⑺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因:因为。 (九)若: 1、代词: ⑴人称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例: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若入前为寿。③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⑵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样” 例: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用这样的做法去求得这样的心愿,费尽心力去做了,到头来必定有灾祸。) 2、连词: ⑴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使” 例: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⑵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可译为“或者”,或者不译。 例:以(带领)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③表示提出另一话题,可译为“至于”。 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至于一般人,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不会有一贯向善的思想)。 3、副词:表示大体上若此,不很肯定,可译为“好象”“似乎”“仿佛”等。 例:①若脱笼之鹄。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4、动词:可译为“如同”“像”“如”。 例:①不若君之美也。②则干若枯絮。 5、复音虚词:若夫、至若、若是、若此。 ⑴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例:①若夫霪雨霏霏……(要说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停)若夫:要说那或者象那。 ②至若春和景明……(至于春日晴和,阳光明媚)至若:表示另提一事,至于。 ⑵若是、若此:代词,代替上文,表示某种情况,与“如此”同,可译为“这样”。 例:①使(假使)汝不识诗书,或(或许)未必艰(坚守)贞(贞节)若是。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下列各句中的“若”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徐公不若君之美。若:动词,如。 B、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若:连词,如果。 C、公曷为出若言。若:代词,这样。 D、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若:代词,你。 2、指出下列各句中“若”的意义和用法。 ⑴关山度若飞。若:副词,表推测,好象。 ⑵仿佛若有光。若:副词,表推测,好象。 ⑶细若蚊足。若:动词,像。 ⑷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若:动词,如。 ⑸若翁廉,若辈得无贫乎。若:代词,你们。 ⑹若止印二三本。若:连词,表假设,如果。 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若:连词,表假设,如果。 ⑻若据而有之。若:连词,表假设,如果。 ⑼门庭若市。若:动词,像。 ⑽若何为生我家。若:代词,你。 ⑾虚若无物。若:副词,表推测,好象。 ⑿君既若见录。若:代词,这样。 (十)为: 1、介词: ⑴表示动作行为对象,可译为“向”“对”。 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持其踵,为之泣(对着) ③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④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⑵表示动作行为替代,可译为“替”“给”。 例:①公为我献之。②臣为韩王送沛公。③君为我呼入。 ④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⑤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⑶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在” 例:①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②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前。 ⑷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 例:①慎勿为妇死。②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③尚思为国戍轮台。 ④向为身死而不受。 ⑸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例:①为肥甘不足口与(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吗)。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③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⑹表示被动,有时与“所”结合,构成“为……所”“为所”格式。 例: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②竟为秦所灭。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则为深谷林莽所蔽。⑤为天下笑者,何也? 2、助词: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例: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下列各句中“为”字的用法及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A)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为:介词,替。②臣请为王言乐。为:介词,向,对。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为:动词,处理。④公为我献之。为:介词,替。 A、①④相同,②③不同B、①④不同,②③同 C、①④同,②③同D、①④不同,②③也不同。 2、指出下列名句中“为”的用法及意义 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为:介词,替。⑵我固为子孙创业也。为:介词,为了。 ⑶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为:介词,替。⑷若为何生我家?为:介词,为了。 ⑸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介词:因为。 ⑹为击破沛公军。为:介词,替。⑺常(虞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为:介词,替。 ⑻如姬为公子泣。为:介词,对。⑼有宁越、徐尚、杜赫之属为之谋。为:替。 ⑽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为:介词,为了。 ⑾而为之留待。为:介词,因为。 (十一)所: 1、助词: ⑴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和该动词或动词短语组成名词性短语,可译为“…的人”“……的事”“……的物”“……的地方”等。 例: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④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⑤攻亲戚之所畔。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⑵和“为”配合,组成“为……所……”式,表示被动。 例: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行将为人所并。 ③山峦为晴雪所洗。④若业为吾所有。 ⑤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⑶表示约数,相当于“许”,可译为“大约”“左右”“上下”等。 例:①从弟子十人所。②彗星出天市,长二尺所。 2、名词:表示处所,可译为“地方”“处所”“哪里”“那里”等。 例:①此何所也?②持童抵主人所。③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3、复音虚词:所以 ⑴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之所以……是因为……” 例: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③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④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⑵表示动作凭借的手段,可译为“靠”“用来……”“……方法”等。 例: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此臣所以报先帝。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④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1、下列各句中对“所”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所击杀者数十人。所:组成所字结构,代人,“……的人”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所:表手段,用来。 C、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所:表手段,用来……礼仪。 D、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所:名词,地方。 2、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字的意义及用法。 ⑴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粗暴强悍,好与人争斗),为乡里所患。所:助词,表被动。 ⑵卖炭得钱何所营。所:组成所字结构,所营:谋求的。 ⑶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所:组成所字结构,所将:率领的。 ⑷宁(怎么)知此为归骨所耶?所:名词,地方。 ⑸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所以:表原因。 ⑹臣所以为君市义也。所以:表手段。……方法。 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所:组成所字结构,所谓:所说的。 ⑻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所:组成所字结构,所佩:佩戴的。 ⑼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所以:表原因。 (十二)者: 助词:主要有以下用法。 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后面,多是动词、动词短语、形容词、形容词短语或者是所字结构,组成名词性短语,可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等。 例:⑴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动词后)⑵则难者亦易矣。(形容词后) ⑶贫者自南海还。(形容词后)⑷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动短) ⑸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动短)⑹后遂无问津者。(动词后) ⑺则咎其欲出者。(动短)⑻所友者以百数。(所字结构后) ⑼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短后) 2、用在数词后,也组成“者字结构”,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方面”,也可不译。 例:⑴二者必居其一。⑵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⑶或异二者之为。⑷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用在时间词后,无义,不译。 例:⑴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⑵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⑶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⑷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⑸向者辰发灵虚。 4、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⑴求人可使报秦者。⑵石之铿然有声者。 5、用于句中,表示提示与停顿,常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与谓语后面的“也”字相呼应,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后,用在“有”字及其宾语后,现代汉语里没有同它相应的语气词,可不译。 例: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⑷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⑸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⑹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用于句末,表示句子结束,或配合疑问代词,表示疑问句的结束,相当于“哉”,可译为“呢”;或表示陈述句的结束,相当于“也”“矣”。 例:⑴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⑷无不惊为生人者。 ⑸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⑹必有得天时者。 1、下列各句中对“者”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者:助词,表提顿。(应为“者字结构”“……的人”) B、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者:组成者字结构,“……事情”。 C、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表提顿。 D、昔者,吾舅死于是。者:用在时间词后,无义。 2、指出下列各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 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者:组成者字结构,……的人。 ⑵斯二者,盖皆有之。者:用在数词后,方面。 ⑶近者奉辞伐罪。者:用在时间词后,无义。 ⑷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者:用在时间词后,无义。 ⑸必有得天下者矣。者:用于句末,表示句子结束。 ⑹蔺相如者,赵人也。者:表提顿。 ⑺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者:用于句末。 ⑻二者不可得兼。者:用在数词后,表示两方面。 ⑼古者丈夫不耕或受之饥。者:用在时间词后,无义。 ⑽舍生而取义者也。者:用于句末。 ⑾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十三)何: 1、疑问代词: ⑴作谓语,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怎么样”等。 例: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③叱者,何也? ⑵作定语,用在名词前,询问事物性质或表示虚指,可译为“什么”“哪个”等。 例: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②明月何时照我还? ③何陋之有?④更与何人说? ⑶作宾语,用在动词或介词前,询问事物、处所,或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哪里”。 例:①何以知之?②却看妻子愁何在?③大王来何操?④客何为者? 2、副词:用在句子开头或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 ⑴表示询问原因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哪里”。 例:①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③何敢助妇语。④何足道也? ⑵表示感叹或程度,可译为“多么”。 例:①而其问何下而恭也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衰败)也。 ③受赐而不待诏,何无礼也。④入门两眼何悲凉。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⑴“何如”用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①樊哙kuài曰:“今日之事何如?”②君以袁某何如人哉? ③君谓皇上何如人也? ⑵“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①何以知之?②何以战?③足下何以待之? 1、下列各句中“何”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豫州今欲何至?何:疑问代词,哪里。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何: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 C、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何:副词,多么。 D、其间旦暮闻何物?何:疑问代词,什么。 2、指出下列各句中“何”的意义和用法。 ⑴不知何氏之女也。何:疑问代词,谁。 ⑵笑问客从何来?何:疑问代词,什么地方。 ⑶不然,籍何至于此?何:疑问代词,怎么。 ⑷何不按甲束兵北面而事之?何,副词,为什么。 ⑸又何劣邪!何:副词,多么。 ⑹租税从何出?何:疑问代词,什么。 (十四)焉: 1、兼词:用在动词、动词短语或形容词、形容词短语后,作补语,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等,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在那里”等。 例:①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相当于“于此”,在这件事上。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相当于“于此”,从这里。 ③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④去今之墓而葬焉。焉:相当于“于彼”,在那里。 ⑤余收尔骨焉。焉:相当于“于彼”,在那里。 2、疑问代词:用在动词前,可译为“哪里”“哪”“怎么”等。 例: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②焉有仁人在位,罔(通网,张网捕捉,引申为陷害)民而可为也(哪里有仁德的人在君位上,陷害百姓却能实现王道呢)。 3、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可译为“……样子”“地”,或不译。 例: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②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盘旋,屈曲,像蜂房,像水涡)。 4、助词:表示以下几种语气。 ⑴用在句末,多表示陈述语气,可不译。如果带有推测强调意味,可译为“啊”“呢”“了”等。 例:①于是余有叹焉。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寒暑季节交换,一年才返回一次)。 ③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没有山脉阻隔)焉。 ⑵用在句末,与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配合,有帮助疑问和反问语气的作用。 例:①万钟于我何加焉。②肉食者(有权势的人)谋之,又何间焉。 ③则牛羊何择焉。④何辱讨焉。⑤吾何辞焉。 ⑶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例: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1、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的是(A) A、①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代词,他,指老师。 ②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焉:代词,他,代人。 B、①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焉:兼词,于之。 ②且焉置土石。焉:兼词,于何。 C、①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丰江水。焉:代词,哪里。 ②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焉:代词,什么。 D、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焉:助词,相当于“然”。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焉:助词,表示陈述语气。 2、指出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⑴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兼词,于之。 ⑵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树阴浓密)蔽日,伏焉。焉:兼词,于之。 ⑶今其室十无一焉。焉:语气助词,了。 ⑷而人之所罕至焉。焉: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⑸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焉:兼词,于之。 ⑹焉知其奇若此。焉:疑问代词,哪里。 ⑺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焉:疑问代词,哪里。 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焉:疑问代词,哪里。 ⑼晋国,天下莫强焉。焉:兼词,于之(比它)。 (十五)且: 1、连词: ⑴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况且”“再说”等。 例: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③且焉置土石。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亦举大名耳。⑤且秦强而赵弱。 ⑵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用在两个动词中间可译为“而且”“又…又…” “一边……一边……”。 例:①三军既惑且疑。②河水清且涟漪。③率众拜且哭。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⑶表示假设或让步关系,用在偏句的开头,可译为“如果”“假使”“尚且”。 例: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 ⑷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 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副词: ⑴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在不久以后发生,用在动词前,可译为“将”“要”“将要” 例:①不出,火且尽。②吾攻赵,旦暮且下。③以为且噬己也。 ④祸且及汝。⑤今吾且死。 ⑵表示数目的接近,用数词前,可译为“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⑶表示在短暂时间内,用在动词前,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①吾今且赴府。②存者且偷生。③且放白鹿青崖间。 1、选出对“且”字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且:连词,表并列。(应为副词,将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且:副词,暂且。 C、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 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且:连词,表示转折,但是。 2、指出下列各句中“且”的意义和用法。 ⑴且人患志之不立。且:连词,表示递进,而且。 ⑵贼能且众(贼人本领大而且人数多),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且:连词,递进,而且。 ⑶为众人(一般人)师且不敢。且:连词,表示让步,尚且。 ⑷旦夕且死。且:副词,将要。 (十六)与: 1、连词: ⑴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跟”“同”等。 例: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②岂无山歌与村笛。 ③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⑵表示选择关系,常与“不如”“不若”“宁”等相配合,可译为“与其”。 例: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 2、介词: ⑴引进动作的谐同者,可译为“和”“跟”“同”。 例:①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②吾与汝毕力平险(我和你们用尽平生力量铲除险阻)。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④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⑵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和……相比”。 例:①人之与狗则远矣。②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③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 ⑶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给”“替”。 例: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②去时里正与裹头。 3、副词:相当于举,表示所说的范围没有例外,可译为“全”“都”。 例:与前世而皆然。 4、动词: ⑴给予、授予:例:①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②屈平不与。 ⑵交好、结交、亲附: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⑶赞成、赞许:例:①吾与点也。②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迷失道路而能知返,这是以往的圣贤们所赞许的)。 ⑷参与、参加:例:蹇叔之子与师。 5、助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或反问语气,相当于“欤”,可译为“吗”。 例:①王之所大欲,可得闻欤?②轻寡人与?③是谁之过与。 6、复音虚词:孰与、与其。 ⑴孰与,可译为“与……相比,哪一个(谁)更……”。 例: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⑵“与其”常与“不如”“不若”“孰若”“岂若”等配合使用,表示两件事的比较 取舍,可译为“要是……哪里比得上”。 例: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②与杀是僮,孰若卖之。 1、下列各句中“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与:连词,和。 ②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与:助词,吗。 ③唉!竖子不足与谋。与:介词,和。 ④夫子之言性与道,不可得而闻也。与:连词,和。 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动词,结交。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⑤ 2、指出下列各句中“与”的意义和用法。 ⑴独与老翁别。与:介词,和。⑵知幸与不幸。与:连词,和。 ⑶然雪与日岂有过哉。与:连词,和。⑷则与一生彘肩。与:动词,给。 ⑸公先与百姓面藏其兵。与:亲近,亲附。 ⑹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与:亲附,归附。 ⑺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与:动词,赞许,赞成。 ⑻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与:动词,帮助,结交。 ⑼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得到他们的心有方法,他们想要的替他们聚集, 他们讨厌的不要施行)。与:介词,替,给。 (十七)也: 助词: 1、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⑴表示判断语气。 例:①沛公参乘樊哙者也。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⑵表示肯定语气。 例:①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②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我几年来想雇船顺长江往下游走,到现在还没有成功)。 ③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里有一条百舌头,也不能说明其中的一个地方)。 ⑶表示疑问语气。 例:①公子畏死耶?何泣也?②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③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⑷表示感叹语气。 例: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②至于誓天断发,何其衰也。 ③书非借不能读也。 ⑸表示祈使语气。 例: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②瞻予马首可也。 ⑹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①雷霆乍惊,宫车过也。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对下列各句中“也”字表达的语气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⑴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通尚,崇尚,提倡)首功(按斩得敌人头颅的数量计功)之国也。 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⑶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风马牛不相及也。 ⑷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⑸拔剑割肉,一何壮也。 A、判断肯定肯定疑问感叹B、肯定判断肯定疑问感叹 C、判断肯定感叹疑问感叹D、肯定判断感叹疑问疑问 2、指出下列各句中“也”的用法和意义。 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用于句末,表肯定。 ⑵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也:用于句末,表判断。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也:用于句末,表肯定。 ⑷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恩惠没有遍于百姓,老百姓不会听从的)。也:用于句末,表肯定。 ⑸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也:用于句末,表疑问。 ⑹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也:用于句末,表判断。 ⑺然是说也,余犹疑之。也:用于句中,表停顿。 ⑻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也:用于句中,表停顿。 ⑼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也:用于句末,表感叹。 ⑽何不幸而遭此荼毒也。也:用于句末,表疑问。 (十八)乎: 1、介词:相当于“于”。 ⑴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从”“到”等。 例: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颓然乎其间者。 ⑵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给”等。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⑶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例:以吾一日长乎尔。 ⑷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不译。 例:良马期乎千里。 2、语气助词: ⑴用在句末,表示以下语气。 ①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吗”。 例:A儿寒乎,欲食乎?B天下事有难易乎?C死国可乎? D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②表示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A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B将军岂有意乎C若辈得无苦贫乎 ③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例:A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乎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⑵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⑶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例:①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②昂昂乎庙堂之器也(一副神气活现的样子,好象是朝廷的重臣)。 1、下列各项中对“乎”的解释和用法错误的一项是(D)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介词,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比”。 B、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乎: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乎: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D、日食饮得无衰乎。乎:介词,“于”。(应为,助词,表测度语气,吧)。 (十九)然: 1、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 例:①然是说也,余犹疑之。②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③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2、代词:表近指,可译为“如此”“这样”。 例:①輮使之然也。②不然,籍何以至此。③君尔妾亦然。 3、形容词:表应答,可译为“对”“是”,多数时用作意动词。 例:①成然之。②然,诚有百姓者。③愬然之。 4、助词,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地”。 例:①满座寂然。②屋舍俨然。③沛公默然。 1指出下列各句中“然”的意义和用法。 ⑴杂然相许。然:助词,词尾。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然:助词,词尾。 ⑶然徒步则汗出浃背。然:连词,可是。⑷天下皆然。然:代词,这样。 ⑸父利其然也。然:代词,这样。⑹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连词,可是。 ⑺有穴窈然,问其深。然:助词,词尾。 ⑻吕禄诚然其计,欲归将印,以兵属太尉。然: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对。 (二十)虽: 1、连词, ⑴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果”。 例: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②虽人有百手。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⑵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例:①渔公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②虽不谓吾言为是。③虽才高于世。 2、复音虚词: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例:虽然受地于先王。 1、指出下列各句中“虽”的意义和用法。 ⑴迄今虽为陈迹。虽:连词,即使。⑵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连词,即使。 ⑶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赵城。虽:连词,即使。 ⑷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虽:连词,虽然。 (二十一)或: 1、代词:不定指代词,可译为“有的”“有的人”。 例:①或师焉,或不焉。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③或脱身以逃。 2、副词: ⑴表示推测,可译为“或许”“也许”。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②冀缓急或可救助。 ⑵表示不定,可译为“有时”“间或”。 例:①人或益之,人或损之。②或遇其叱咄。 3、连词: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 例:①或传闻之过实耶。②或凭几学书。 1、指出下列各句中“或”的意义和用法。 ⑴或说处杀虎斩蛟。或:代词,有人。⑵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副词,有时。 ⑶则或咎其欲出者。或:代词,有人。⑷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或:连词,或者。 ⑸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或:副词,或许。⑹或从十五北防河。或:代词,有人。 (二十二)莫: 1、代词:表示无指,排除一切对象,可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 例:⑴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⑵莫之能御也。 2、副词:表示否定或禁止劝阻,可译为“不”“不要”“没有”。 例:⑴莫愁前路无知己。⑵莫令事不举。⑶莫用众人之议。 3、通“暮”。可译为“晚上”。例:至莫夜月明。 1、指出下列各句中“莫”的意义和用法。 ⑴侧目莫敢过其门。莫:副词,不。⑵时人莫之许也。莫:代词,没有谁。 ⑶非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莫:代词,没有谁。 ⑷嬉戏莫相忘。莫:副词,不。 ⑸莫辞更坐弹一曲。莫:副词,不。 三、虚词的解题方法 1、词性界定法。 因为要求掌握的虚词中有很多“身兼虚实二类”,根据上下文语义的联系,只 要能确定两个要求判断的词词性不同,其用法也就肯定不同了。 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D) A、三请,不见许/徒行见公曰 B、令国致乐不已/狗马室妾,不已厚乎 C、公驱,及之康肉/愿夫子之幸存寡人 D、晏子乃返/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析:A前句的谓语是“许”,“见”不是动词,应该理解为介词“被”;后分一句中“见”明显地带了宾语,作动词用,“拜见”之意。B前句的“已”前面有一个表示否定的副词“不”,可见它应该是动词,作谓语,陈述某种状况没有“停止”;后句中的“已”在谓语“厚”的前面,作表示程度的副词,是“太”的意思。C前一个“之”用在动词“及”之后,是动作涉及的对象,作代词,“他”的意思,指代晏子,且“之”后省略了介词“于”,“于”引出的是“及之”的处所,便可以确定“之”的词性;后句中的“之”用在名词(主语)“夫子”和动词(谓语)“存”之间,且句子的主要动词是“愿”,它涉及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夫子之幸存寡人”来充当的,“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以上三项都不同。D两个“乃”都用在动词谓语前,是前面某种情况出现后,承接出现的某种动作或行为,都作副词,可译为“才”。所以选取D。 2、词语替代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中你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替代入另外一句,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后句源于课本,考生比较熟悉,“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或“比……更……”之意,用“比”代替句子中的“于”,句子通顺,语义不变;但以此代入前一句显然讲不通,前句中的“于”是“从”的意思。如果选相同的项,该项既可排除。 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B) A、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秦有余力制其弊 B、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欲毋予,即患秦兵之来 C、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D、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析:这四项中每项第二句都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原句,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学生相对比较熟悉,再把这些意义和用法代入到各项的另一句里,判断起来就容易多了。A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他们的。B项前一个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也是结构助词,但是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两个“因”都是副词,于是,就。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拿、用、把。所以本题选B项。 3、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的角度切入,做一点句子结构分析,是解答文言实词考题常用的方法,对解答文言虚词考题也适用。如“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看这两句的语法结构,前句的主语是“五千人”,后句的主语是“相如”;再看“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句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都可作“于是”“就”解释。再如,“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前句,田单是诈降,是施动者,“降”的对象是燕军,应该解释成“向”;后句中施动者是郑袖,受动者是怀王,“怀王”放在前面作主语,从语法结构看这是个被动句,所以句子中的“于”应该解释为“被”。从简单的语法分析可以看出,该项中的两个“于”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 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有警,率十日乃至/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B、师孟奏徙于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洪、福、广、越为立生祠/不足为外人道也 析:A项都为副词,但分析结构,前句“十日乃至”是“时间状语+动词”,加点字意思为“才”,后句是“名词+谓语”,加点字意思是“竟然”;B项都为介词,前句的介词宾语是地点,后句的介词宾语是颜色,意思当然不同,分别为“到”、“比”;C项均为连词,表并列关系,意思为“并且”;D项均为介词,因其所带宾语分别为省略了的“之”和“外人”,从全句上判断,所以其意义分别为“替”“向”。所以选C项。 4、语境推断法。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当然应该注意语境;反过来说,语境“制约”着“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前句的“以”应是介词,“把”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宾语“薄技”;后句出自课本《促织》,结合全篇的情节,说的是成句先由于猾胥污吏而贫困,后来由于促织而富贵,“以”应该是连词,“由于、因为”的意思。联系语境分析,干扰就排除了。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何”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例句:徐公何能及君也? A、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析:例句中的“何”是表示反问的疑问代词,怎么。A项与例句相同。B项根据语境判断,此句意为“忠心的臣子和精良的士兵拿着锋利的兵器”,“谁何”中的“何”是动词,同“呵”,责问,盘问。C项是刘兰芝的哥哥责备她时说的话,“何”是程度副词,多么。D项疑问代词,为什么。所以选A项。 5、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记住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式或标志词,可以提高答题速度,不出错误。如表示被动的“见”“为”“为……所……”“于”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又如“是以”是“以是”的倒装,译成“因为这、因此”;“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结构,根据语境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这样的特殊句式、固定结构、标志性的词语,还有一些,学习中要注意归纳总结。 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愿伯具言臣之不倍德也 B、太后盛气而揖之/子路率而对曰 C、虽僻远其何伤/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析:A项前一个“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的”,后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都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C项都是句中语气词,可不译。D项都是判断动词,是。所以选A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yaozia.com/hyztp/10705.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致命的错误,99的妈妈都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