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篇紫苏红苋老生花
紫苏 图片来源:《本草纲目》 主治寒证,茎叶、子功用不一。茎叶主治解肌、发表、散风寒,通畅心经,益脾胃。子更治下气,除寒温中,益五脏,补虚劳,平肺气喘急,顺气治风邪。发散风气适合叶,清利上下则用子。 温病及气弱表虚者忌用。 紫苏,苏从稣,苏性舒畅,又称赤苏、桂荏。叶称紫苏叶,茎称紫苏梗,果称苏子。 无特殊种植需要,各地均产,自种也可以(也是不错的盆栽品种,易活好养)。 《金匮要略》:“治食蟹中毒:紫苏煮汁饮之。“ 《本草汇言》:"紫苏,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化痰气,乃治气之神药也。一物有三用焉:如伤风伤寒,头疼骨痛,恶寒发热,肢节不利,或脚气疝气,邪郁在表者,苏叶可以散邪而解表;气郁结而中满痞塞,胸膈不利,或胎气上逼,腹胁胀痛者,苏梗可以顺气而宽中;设或上气喘逆,苏子可以定喘而下气。痰火奔迫,苏子可以降火而清痰,三者所用不同,法当详之。" 《本草正义》:“紫苏,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膈胸,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 《本草经疏》:“苏,紫苏也。得天阳和之气,故温。兼地之金味,故辛。辛则善散,温能通气,故主下气,除寒中也。子尤良者,以其善降气也。入手少阴、太阴,足阳明经。孟诜谓其除寒热,治一切冷气。日华子谓其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止脚气,通大小肠。苏颂谓其通心经,益脾胃,煮饮尤胜,与橘皮相宜。时珍谓其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定胎,解鱼蟹毒。” 唇形科植物。 含挥发油紫苏醛、精氨酸、丁香油酚等成分。 味辛,性温,无毒。 解表散寒,适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胸胃气滞、恶心呕吐等症,用于外感证之辛温发汗法。 上药锉散或为细末,水煎亦也有适用。 1、七气汤 取厚朴(姜制)、半夏(汤洗)、茯苓g、紫苏60g、姜、枣。(《方证学习精义伤寒阔眉》) 2、杏苏散 苏叶9g、半夏9g、茯苓9g、前胡9g、苦桔梗6g、枳壳6g、甘草3g、大枣3枚、杏仁9g、橘皮6g(《温病条辨》) 3、苏子降气汤 紫苏子、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川当归(去芦)两半,甘草二两,前胡(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肉桂(去皮)一两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紫苏粥:粳米、紫苏熬粥,或可加红糖,健脾。 2、凉拌紫苏:温盐水漂沾,佐以姜、蒜、红椒等调味,浇油。 3、紫苏煎豆腐:豆腐切块煎至微黄,下紫苏炒香以入味。 4、猪肚包紫苏:取紫苏老梗、生姜、花椒等放入猪肚内炖煨。 5、海鲜生冷解寒:可与螃蟹、三文鱼日料等共食,缓释腹泻等不适。 Middle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ngcaoc.com/hyzgx/3098.html
- 上一篇文章: 碘酒和红药水一起使用剧毒你可能也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