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2840
大小新闻8月5日讯(今日招远记者刘腾飞)葫芦有着“福禄”的谐音,是吉祥之物。中国自古就对葫芦充满好感,不仅在神话中视其为神物,是神仙、寿者的标志性法宝;现实中也充满妙用,盛酒装药,祈福辟邪。因为有着这样一个传统,在葫芦上作画、给葫芦以装饰,便流传了起来。葫芦作纸,烙铁为笔,有花鸟鱼虫的意趣,有山水之间的闲情,有顾盼神飞的灵动,有吉祥如意的寄托……走进曹善双的葫芦工作室,满眼都是大大小小、形体各异的葫芦,有歪头大肚的,有细腰昂首的,有憨态可掬的……最大的有半人高,最小的精致盈掌。“我说要烙葫芦时,没有人觉得我能坚持下来。”曹善双与葫芦结缘,得从年说起。朋友拿了几个葫芦把玩,他觉得有意思,便上手仔细端详。这一看,看出了感情。没有任何基础,想要在葫芦上烙画可不是简单的事。“绘画,没学过;老师、找不到;家人,不支持……刚开始的时候,凭着一腔热血硬撑。”通过网上搜索教程,曹善双从零开始,一点点摸索。万事开头难。由于笔法不娴熟,烙出的线条磕磕绊绊,毫不流畅,有时一不小心,通着电的电烙铁不是烫着手,就是把裤腿烫出窟窿。烙出的作品更是“惨目忍睹”,成堆的葫芦成了废品。“我没有绘画基础,也不会写毛笔字,想要烙一个葫芦作品,就要请朋友帮忙,先在葫芦上写上字或画上画。葫芦的表面是球面,平时画画写字好的,画在葫芦上就有可能变形。”曹善双也想去拜师学艺,可因为没有功底,被婉言相拒。为了和同行交流,也为了发现自己的不足,他利用空闲之余在文化商场摆地摊。通过摆地摊,曹善双认识了不少“同道中人”,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因为刻苦用功,曹善双得到了宋建平老师的认可。年,他正式拜师,跟随宋老师系统的学习,烙葫芦造诣有了显著提高。一幅完美的烙葫芦作品要经过挑选葫芦、设计构思、勾勒线条、初步烙印、反复渲染、清理装饰等多个步骤完成。创作时,手法、火候和力度都非常重要,稍有不慎,前功尽弃。曹善双拿起一个烙着熊猫的作品介绍,这个作品采用的是工笔画法,要先用把原画轻轻描上,再用烙铁勾画。他说:“你看熊猫这毛发、眼睛,整体的比例,只要一点不对,这个作品就没有灵气了。前后烙了十几个,就数这个效果最好。”烙葫芦的过程中必须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不同于在纸张上作画,在葫芦上面可做的修改十分有限,要求尽量能一气呵成。虽然相较在白纸上更难,但在葫芦上作画也有一样益处,创作出来的作品既有国画的平面风格,又有立体的肌理感受。原来的曹善双是个坐不住的人,交友广泛的他时常和朋友小聚。妻子滕女士说:“自从扎到葫芦堆里,他下班回来后就开始闷头研究葫芦。我以为是三分钟热血,没想到他能坚持下来。”除了烙葫芦,曹善双还不断钻研各种葫芦作品技艺。年5月,曹善双成立了自己的葫芦工作室,他想让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工作室成立以后,也有不少人喜欢烙葫芦想跟曹善双学习,他总是倾囊相授,可没有一个人能坚持下来。从一名新人到拥有不计其数技法成熟的作品,一路走来,曹善双收获了烙画技艺上的精进,同时内心也多了一份传承和发扬烙葫芦的使命感。他希望将葫芦烙画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让这些美丽的作品进入更多人的眼中、心中、家中,给更多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后记:如今,空闲之余,曹善双依然每天到他的工作室,手握铁笔作画,手上的葫芦被滚烫的铁笔烙得冒出青烟,没有声音,只有浅淡的带着木香的焦味,弥漫开来。以火为墨,他的烙画之路会越走越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yaozia.com/hyzgx/12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