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政经君继续为您讲述“扬州历代贤官”故事,主人公是北宋扬州知府苏轼。

●生平: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洵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神宗时任祠部员外郎,因“乌台诗案”被贬。哲宗时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评说:

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

——《宋史》本传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辰翁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林语堂

●理念: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十室九空,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

天下治乱,出于下情之通塞。至治之极,小民皆能自通;迨于大乱,虽近臣不能自达。

●印迹:

元祐七年(),苏轼知扬州,主政扬州半年,上书朝廷免除民间积欠,允许运河上船夫私载货物、罢劳民伤财的万花会,深得民心。创谷林堂,纪念其师欧阳修。清有三贤祠,纪念欧阳修、苏轼、王士禛。除扬州郡城,高邮、邵伯、仪征等地都曾留下他的足迹,高邮文游台因其得名。

北宋·扬州知府?苏轼

——虽杀风景?免造业也

        01主政扬州半年

扬州曾有一座苏亭,纪念苏轼。又有一座三贤祠,纪念欧阳修、苏轼和王士禛。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因“乌台诗案”受诬,被贬至黄州。一度出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密州、徐州、定州等地。后在常州病逝。苏轼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他的词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文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因为他在扬州做过太守,所以扬州人对他特别崇敬。苏东坡有一首《送杜介归扬州》的诗咏道:“归来邻里应迎笑,新长淮南旧桂丛。”这是他写给友人的诗句,用在东坡本人身上也很恰当。当苏东坡来到扬州的时候,扬州的老百姓都笑了。

那是元祐七年()二月,苏轼来到扬州主政,做新一任扬州父母官。他在许多地方做过地方官,细数一下不下十个地方,所到之处都有政声。宋代为防止官员在任职之地结党贪腐,任职时间一般不长。苏东坡在扬州的时间前后只半年,除了人们熟知的废除万花会是他在扬州的政绩之外,还有两件事值得一说。这些政绩,都是传诵人口的。

        02免除农民积欠,准许船夫捎带

苏东坡从颍州转知扬州的途中,正当初春,看到庄稼长势很好,便遣散吏卒,亲入村落,访问乡亲父老。他看到扬州的农民面有忧色,语气沉痛,说丰年还不如凶年好呢。凶年虽然天灾难熬,只要节衣缩食,还能将就糊口;丰年尽管多打了粮食,因为要缴纳历年积欠,胥吏在门,枷棒在身,反而活不下去。说到伤心处,父老们泪如雨下。得知这一情况之后,苏东坡寝食难安,到府署后连夜挑灯上书,写下《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历述扬州农民之苦,认为农民历年积欠如不免除,现行赋税也收不上来,结果是公私两困。苏东坡请求朝廷暂停催欠,但遭到拒绝。到了夏天,扬州一带瘟疫蔓延,死人甚多,官吏还在催逼“积欠”。苏东坡不得已,又上书《再论积欠六事四事》,终于得到皇帝同意:“不论新旧各种积欠,一律宽免一年。”消息传来,扬州百姓奔走相告,喜形于色。

苏东坡在扬州还考察漕运,要求恢复漕运旧法,主张准许官船水手捎带私货出售,这样可以免除船员的生活之忧,以便全心全意以船为家。如果不准船夫私载货物,则船民生活窘迫,往往盗窃官物,于公于私都不利。苏东坡的主张得到了朝廷的采纳,船民也因此安居乐业。苏东坡在扬州的政绩,让扬州人笑逐颜开。

        03力除万花会

苏东坡在扬州最大的政绩,是废除万花会。他并不是不爱扬州芍药,他有《题赵昌芍药》诗云:“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诗人看到赵昌观的芍药,就联想到了扬州芍药盛开的情景。他说赵昌芍药宛如一群身着翠袖薄裳的少女风姿婀娜,而扬州红药像一群身着流行时妆的仙姬时尚风流。芍药古称千叶红花,故以“千叶”代指芍药。宋人对花草尤感兴趣,洛阳牡丹、扬州芍药一时齐名。欧阳修曾作《洛阳牡丹记》。陈淏子《花镜》云:“芍药唯广陵天下最。”芍药的栽培史,据说已有三千年。

蔡京到扬州主政,也仿效洛阳牡丹万花会之例,办起了芍药万花会。第二年,王存接任蔡京,也如法炮制。栽花、养花、赏花本是人类爱美的天性,但也要考虑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和传统风俗习惯。如果把好事办成强迫黎民非办不可的行政命令,那就将一件本来风雅的事情搞得天怒人怨了。

苏东坡到扬州后,按照惯例也该举办芍药万花会。不过他了解到举办一次万花会,需费芍药十万余朵,名为与民同乐,举城同庆,其实是长官意志,劳民伤财。那些用百姓血汗栽培出来的鲜艳的芍药花,被无偿地征收,编成花篮,扎成花轿,垒成花宝塔放置于街头,也不过就热闹了十几天时间,然后就成了残花败叶,一扫了之。这种看起来风雅实际上作孽的事情,究竟做还是不做呢?

        04“虽杀风景,免造业也”

在苏东坡刚来扬州履新的时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正在扬州做通判。晁补之向老师提出想办好万花会,但他没有想到,苏东坡对于万花会毫无兴趣,显示了爱民的吏风和清醒的意识。苏东坡在《以乐害民》中申明了他的主张:“扬州芍药为天下冠,蔡延庆为守,始作万花会,用花十余万枝。既残诸园,又吏因缘为奸,民大病之。予始至,问民疾苦,遂首罢之。万花会本洛阳故事,而人效之,以一笑乐为穷民之害。意洛阳之会,亦必为民害也,会当有罢之者。”

苏东坡并不是不懂得欣赏扬州芍药之美。他在《东坡志林》中说:“扬州芍药为天下冠。”他之所以反对万花会,是因为其严重扰民,因此必须废除。但废除万花会的措施,不像免除农民积欠、放宽水手携物那样,让所有的人赞成。因万花会看起来是一件举城同庆的好事,美化家园,优化环境,本无过错,况且花花草草的事历来被视为风雅之举,一旦废除,岂不是大煞风景?对这种反应,苏东坡早有预料。他针对当时的一些非议,在给友人王定国的信中坦然谈了自己的看法,宋人《墨庄漫录》中记道:“元祐七年,东坡来知扬州,正遇花时,吏白旧例,公判罢之,人皆鼓舞欣悦。作书报王定国云:‘花会检旧案,用花千万朵,吏缘为奸,乃扬州大害,已罢之矣。虽杀风景,免造业也。’”

关键是“虽杀风景,免造业也”这句话。扬州芍药有许多著名而美好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金带围”故事。关于新品种“金带围”芍药的形状和颜色,根据沈括《梦溪笔谈》描述是“芍药一干,分四岐,岐各一花,上下红,中间黄蕊间之”。以前扬州芍药未有此一品,又称“金缠腰”。宋代官制,只有宰相穿红色官袍,系金色腰带,因此“金带围”的出现就成为一种即将出现宰相的吉兆,人称花瑞。苏东坡说,扬州万花会动不动用花千万朵,官吏乘机假公济私、敲诈勒索,给老百姓带来无限的困扰和损失。他毅然废除万花会,即使被人说成是“杀风景”,心甘情愿,因为“免造业也”,即避免了作孽。

        05东坡与扬州风物

扬州是东南繁华之地,物产丰富,生活优裕,这让喜好口腹之欲的苏东坡正中下怀。东坡爱吃。扬州的时鲜让他大快朵颐,一首《扬州以土物寄少游》道出了他对尝新的见解:“鲜鲫经年秘醽醁,团脐紫蟹脂填腹。后春莼茁活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鸟子累累何足道?点缀盘飧亦时欲。淮南风俗事瓶罂,方法相传竟留蓄。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诗中提到了鲜鲫、紫蟹、春莼、姜芽、鸭蛋等时令美食,他自己尝了新还不够,还要把它们送给朋友一起大快朵颐。东坡嗜茶。扬州蜀冈新茶在唐代就已出名,及至宋代被列为贡品。这年端午,东坡本来身体欠佳,但有朋友送来蜀冈的好茶,再配上“天下第五泉”的好水,让东坡霍然病愈。他挥毫写了一首《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塔》,咏道:“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杀猪宰羊,煮泉品茗,端午的美食让苏东坡忘记了病痛。

扬州的盆景一向知名,东坡在扬州获得两块奇石,他专门为此写了《双石》诗,并在序中详细回忆在扬州寻获奇石的情形:“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正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他回想在颍州时,曾做过一个梦,在梦中看见一个地方叫做“仇池”。他把在扬州获得的奇石名为“仇池”,还把自己的一本杂著题作《仇池笔记》。

        06平山堂与谷林堂

苏东坡与扬州的关系十分密切。他在《淮上早发》中说:“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诗中说他十次来往于江淮间,也就是说他曾十过扬州。后来欧阳修离世,当他再经过扬州时,这里已是他寄托对恩师哀思之地。位于大明寺侧的平山堂,是他的恩师在扬州兴建的风雅唱和之所,而在平山堂的后面,就是苏东坡所建的谷林堂。东坡用“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的诗句,表达出对老师的敬重和仰慕。东坡调任湖州路过扬州时,扬州知州鲜于侁在平山堂宴请他,目睹庭前伫立恩师手植之柳,苏东坡深感人事变幻,光阴倏忽,写下了一阕《西江月·平山堂》,以“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之句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无论是从政还是为文,扬州在苏东坡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从韩琦到欧阳修,再从欧阳修到苏轼,前任与后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奖掖、提携和尊重成为中国政坛的千古佳话。

苏轼一生,其豪放的诗文掩盖了他为官的政绩。其实,他历经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新法之争,却因既反对新法中害民之例,也反对废除新法中的利民之约,故不能容于两端,沉浮辗转。然而他却未曾消沉,无论贬擢,既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也有躬身问乡亲的温情,“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苏轼在扬州仅半年,但就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反复上书,为农民减负讲话,免去赋税积欠,为农民赢得喘息;为船夫讲话,恢复漕运旧法,使船民安居乐业;为百姓免遭敲诈讲话,叫停万花会,还芍药之本原。这些事都关系到民众的疾苦,虽然千百年过去了,至今扬州人仍津津乐道。

新媒体编辑北望王欢

·END·

一本政经news坚守:

真材实料的信息价值

真情实感的情感价值

真知灼见的观点价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yaozia.com/hyzcf/5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