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香王爱国

□张子艺

春日已近暮,桃花、杏花开至荼蘼,已经褪去红妆孕育果实;初夏正在赶来的路上,雨水增多,天气也真正地温暖湿润起来。谷雨节气就立于春夏之间。

在城市里,人们对于播种已然陌生,谷雨节气更多的是居于书本里,变成两个质朴又雅致的方块字。

而在更广袤的大地,这才是它的用武之地。

从冰雪融化到白霜彻底消散,这是大地给世间万物的信号,空气中开始饱含湿气,春水荡漾,人们便遵从古老节令,开始在肥沃的土地上耕耘。

清明和谷雨,是两个紧密相连的“姊妹节气”,中间间隔的15天内,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有农谚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这显然是江南的习俗。

陇中地带春分时节开始播种春小麦。清明到谷雨间,小麦渐渐萌生一些“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绿芽,农人们仔细检查农作物萌发的情况,这也是春日将暮最后一次补救机会,人生有很多事只能空留遗憾,但大地有载物之厚,人们尚来得及被节令冲拽着,汇入四时的滚滚河流。

风吹雨洗一城花。

“雨生百谷”,这一切的圆满都赖于雨水的滋养。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各地几乎都自发地形成了一些基于本土文化的“求雨仪式”,最初显然是仓促的,植物们被板结的大地封印,倘若天上再不落下雨来,一年的收成都将变成泡影。

焦灼不已的人们只能尝试与天地对话。上古时期,舞蹈就伴随人类的沟通诞生了,这种用肢体语言模仿动物、自然界的动作,一开始就带有“沟通”的意味。

在此刻,这种沟通方式再次被选中,人们挥舞着手臂,扭动着身体,试图用一种格外引人注目的方式,获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yaozia.com/hyzcf/10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