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能除一切苦rdquo赵
画事君说 今天这篇文章是两个月前开始写的,一直写到昨天才写完。 每次写几句,就开始想到一些终极的东西,思维激荡,而又心智脆弱,非常耗神。 因为主题是《心经》。 很多人会读心经,写心经,挂心经,在做噩梦时念几句心经,在事情不顺时抄几遍心经。《倚天屠龙记》里谢逊仅凭着念诵《心经》就挽回了走火入魔的义子张无忌。 《心经》其实并不是俗世意义上的符咒,一念就加官进爵,家宅平安。但是上千年来,经过无数高僧大德们的念诵、抄写、加持,使得它有一种神奇的正面作用,能够让人在恐惧时得到安抚,焦虑时获得平静,心神涣散时得到凝聚和专注——即便你不太懂《心经》准确的意思。比如,我有时候在做噩梦醒了之后,会念几句心经,会比较快地从惊恐的状态脱离出来。 但实际上,《心经》不是向外求的手段,而是向内探索的法门。它不单纯是一个保佑的经文,也不仅仅是一道护身的符咒。 它不是一个工具。 《心经》短短字,是世界的真相。 历代有不计其数的人写过《心经》。在艺术上有较高价值的,古代比如欧阳询、王羲之、文徵明、近代如弘一、吴昌硕、于右任等等,我自己收藏了方召麐和董桥写的《心经》,此外,每个会写书法的人,一定都写过《心经》。 王羲之 欧阳询 文徵明 吴昌硕 弘一法师 今天我们要谈的这本,是元代最著名的艺术家赵孟頫写的。 赵孟頫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北京保利秋专场拍品 心经有很多人唱过,如今比较出名的应该是王菲的版本,但我不太喜欢,神秘的感觉太重。心经应该是温暖坚定的,齐豫的声音就很对,像女菩萨。大家可以点开一边听一边看今天的文章,应该会感到久违的专注和安静。 两个月前,北京深秋入冬时节,我看到了这本心经册页,历经七八百年岁月,静静放在我面前的桌上。 我见过的贵重书画也不算少了,但这一册,我甚至不太敢亲手翻开。常人眼中这是一卷极贵的艺术品,在我眼中却是非常特殊的意义,不仅有书法上的美学意义,更因为它的内容,以及书写人的故事,使它成为历朝历代众多《心经》写本中最珍贵的写本之一。 Lot 赵孟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册页(五开) 水墨纸本 尺寸:28.6×11.9cm×5 题端:松雪翁手书心经。丁巳十月,寒云。钤印:袌存、寒云 题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文略。松雪道人奉为日林和上书。 题跋:松雪翁写心经一卷,波磔婉妙,确为真迹。墨林藏印精而且多,又有神品小印,可知明代亦极郑重。近世虽多见赵书,而真者百不一见。此册旧为王文愍公所藏,予得自其戚家,深自秘赏。踽厂印人长兄见而好之,知予喜搜古玉印鉨,因持秦玉“安官”白文小鉨与予相易。是鉨洁白通明,雕刻精润,盘蛇作纽,美好无伦。投砖引玉,用自恧尔。己未端午,南屏佛弟子达旷谨跋。钤印:袁克文、寒云之印、达旷、安官 钤印:赵氏子昂、松雪斋 鉴藏印:子京、子孙永宝、桃里、项元汴印、墨林秘玩、平生真赏、神品、退密、墨林山人、虚朗斋、项叔子、寄敖、子京父印、六艺之圃、项子京家珍藏、墨林生、子京所藏、神游心赏、子孙世昌、墨林(半印)、墨林子(半印)、净因庵主(半印)、子京(半印)、长(半印)、慎余堂书画印、亳州何氏珍藏、莲樵鉴赏、水部成勋、春和园鉴藏、兰胜珍赏、莲樵审定真迹、定光佛再世堕落娑婆世界凡夫、湌经养年、鉴古堂、赵之谦印、为五斗米折腰、阿农无恙、皕宋书藏、寒云心赏、八经阁、绮丽飞腾、踽盦收藏、谭得、明卫、谭天祺印 出版: 1.《赵松雪行书心经墨宝》单行本。有正书局,年出版。 2.《书学》第二期,第1-10页,中国书学研究会编,文信书局,年出版。 3.《王羲之赵孟俯心经合册》,天津古籍出版社,年出版。 4.《徐邦达集卷五·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壹》第44页,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年出版。 5.《中国法书全集》,第9卷,第-页,文物出版社,年出版。 6.《赵孟俯书画全集》第10卷,第70-77页,故宫出版社,年出版。 著录:《书画鉴影》第十三卷,第3页。同治十年()李氏自刊本。 说明: 1.此册经袁克文题端并后跋。经项元汴、何溥、成勋、奕欣、王懿荣、谭踽盦、谭天祺、袁克文、张静江递藏。 2.通过《书学》的出版可知,戴季陶曾为此《赵松雪行书心经》作跋语九则。 3.戴季陶所作跋语中,第一则明确指出此册彼时为张静江先生所藏。 估 价:咨询价 来自: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 赵孟頫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赵孟頫写过不止一本《心经》,除了这一册,辽博也有一册。从这些经文的上款人看,赵孟頫应该是和这些高僧交好,他的书法又极高,因而抄录《心经》以赠。 赵孟頫的书法水平,自然是轮不到我去夸。其实,年少时,你是不会太懂赵孟頫真正的好,外行时,会觉得这字挺好看,略懂一些书法时,反而会觉得赵孟頫没有什么特点,直到多年以后,拿起笔,临一两个字,才知道他在做一件极难极难的事—— 在平淡的外表下,给书法注入坚定而精彩的灵魂。 以前,我总觉得赵孟頫是痛苦纠结的。因为他的身份,南宋皇室之后,却又在元朝当了高官。南宋皇室于他,并不是非常遥远的祖辈关系,他的五世祖秀安僖王赵子偁,即宋孝宗父;四世祖为崇宪靖王赵伯圭,因孝宗赐宅第于湖州,所以赵孟頫成为湖州人。他的曾祖赵师垂,祖父赵希戭,父亲赵与訔,皆仕于南宋。 赵孟頫 在元朝搜访南宋遗臣,江南名士时,赵孟頫被再次举荐。其实之前他就被推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但他辞不赴任。第二次举荐,直接被推荐给了忽必烈,忽必烈见了很欢喜,让他坐在丞相的位子之前。忽必烈的旨意,赵孟頫不能再推辞,后来他担任过尚书省、兵部的职务。 以南宋宗室身份,入仕元朝朝廷,元朝又非汉族政权,这可比一般的“贰臣”,更容易遭到骂名。太多的人不能理解他的选择,甚至到二三十年前,王铎、郑孝胥的书法都卖的不贵,就是因为“贰臣”、“汉奸”这样的骂名。 但设身处地去想,他也无可奈何,总不能赔上一大家子性命去抗旨吧。我一直觉得,他内心一定很矛盾、很痛苦。 但读史料,发现赵孟頫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家,在政治方面,他是一个客观、善良、且有想法和计谋的官员。他能看清楚案件的蹊跷、也能体会百姓的诉求,更能辨别朝政的复杂,还能从复杂的漩涡中,做出正确的,远离皇帝的做官选择,从而明哲保身。 赵孟頫生前,不止一次面对过南宋和元朝的矛盾。他有一句诗,直接面对了这个问题: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 这首诗当然是写给忽必烈看了,比如报皇元之类的词。但是这句诗背后的逻辑非常触动我,那可说,且将,这是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通透。 看着赵孟頫写下的《心经》,我一下子觉得,我曾经深深误解他。他内心并不痛苦矛盾,而是平和坚定,一如他的字,其淡如茶,其温如玉,其坚如铁。 至治二年(年)六月十六日,赵孟頫六十九岁,晨起观书作字,谈笑如常,至黄昏,逝于吴兴。九月十日,与管夫人合葬于德清县千秋乡东衡山。 赵孟頫连逝去都如此豁达,就像一个人简简单单出了远门。 我猜那是因为,他真正懂得了自己写下的这篇《心经》。世间多少人念诵心经,但却未曾真正懂得,如果真的懂了它的意思,即便赵孟頫这样大的矛盾和痛苦,也能化开。 佛教六百多卷般若经,经典中的经典,就是这浓缩的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我的心里,《心经》不是宗教,而是一种类似哲学和先知的大智慧。 佛教和基督教最大的不一样,就是基督教要上帝来救,而佛教要你自救。 佛教的经典,是要告诉你,世界原本是什么样子。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宇宙;水里有四万八千条虫,就是微生物;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是和分形法则有关的生物结构。 但这些都是表象的。世界最根本的真相,佛教在《心经》中告诉了我们。 《心经》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唐朝时由鸠摩罗什带到长安,在秦岭脚下的草堂寺里翻译成汉文,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后来还有一个版本是唐玄奘翻译的,也就是赵孟頫抄写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两个版本的意思基本一样,只是唐玄奘翻译的版本更加符合汉语的习惯。 看也好,抄也罢,念也好,诵也罢。一千多年前,鸠摩罗什在秦岭山下草堂寺里,翻译出的这篇经文,到底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把赵孟頫书写的心经,一句句摘出来,做成手机壁纸尺寸的图片(每一张都可以存下来当手机壁纸,时时观看也是一种功德),同时也请到嘉善龙庄讲寺的高僧本义法师,对心经一句句进行了翻译,最后,辅以画事君个人的理解,对《心经》进行一次尽量精准的阐释。 做了这么多工作,我们就是想和你一起,一句句来探究一下,这字中,蕴含的世界的真相。理解了,懂了,放下了,就成佛了。佛是什么,就是一个懂了世界真相,然后不再执着,所以很快乐的人。 庙里坐的释迦牟尼,他出生在天竺,他有名有姓,有手有脚,只是他在菩提树下,比我们早一点想明白了世界的真相。 《心经》是观自在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不懂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轮回。 所以《心经》是让我们真实的认识烦恼,解除人生的种种困惑,使身心自在获得解脱的一段文字。 画事君说:现在国民流行词是焦虑,抗焦虑的最好方法,其实是理解《心经》。明心,就是让你心里明白,说句俗话,就是让你想通。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是一个修行成功的人,也就是一个不考虑自己得失利害,不受内外环境影响身心自在的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他按照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这五个既独立又一体的方法逐步修行,而生起大智慧,并将大智慧深入运用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画事君说:菩萨不是神,菩萨只是比你早一点看到了世界的真相。他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厉害,不受内外环境影响,并不是因为他道德高尚,而是因为他知道,这些事情并不需要在意。佛教并没有高不可攀的偶像,成为菩萨,或者成佛,都是有方法的。 照见五蕴皆空 菩萨观察和体验到,构成人生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五种要素,都是空的,空,就是无常变化,并不真实。 画事君说:请注意法师解释的“空”。空不是虚空,不是没有,而是“无常变化,并不真实”。 佛教并不是否定存在,而是注意到了无处不在的变化。有会变成没有,没有也会生出有。曹雪芹笔下的《好了歌》就是这个意思——好便是了(liao),了便是好,蛛丝儿挂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你看到的千秋大业,在佛的眼中,随时可以沧海桑田。 度一切苦厄 从而面对一切的苦难时都不会有烦恼的感觉了,逃出了三界生死苦海。 画事君说:度是佛教的一个用语,大概意思是救你离开苦难的世间。但是如何方法,能够度一切苦厄呢?就是观自在菩萨发现的“五蕴皆空”。如果你理解了这个事实真相,自然也就不会再痛苦焦虑。 舍利子 修学的人啊。“舍利子”是佛的一个弟子的名字,在此以一代多代表修习佛法的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是物质现象(世间万事万物),是依靠各种条件(因缘)组合暂时生成,随时在变化,所以并不真实。这个不真实叫空性。而正因为有这个空性,物质现象才能经常重新组合、变化呈现不同的形态。空和色没有差别。 画事君说:我们面对切实存在的物质,很难理解他们是不真实的。明明这个杯子,这个手机,这张钞票,这个美女,就在我面前,看得见,摸得着,怎么会是不真实的呢? 但是你可曾想过,世上本没有这些物质,世上原先有的,不过是金木水火土,再往前追寻,连金木水火土都没有,就是一些原子,经过不同的过程,形成了这些物质。 从更长的时间轴上来看,杯子是由水、土、火烧而成,但它会碎,会变成泥土和水。这些泥土、水、经过火,共同形成了这个杯子,把他们组合在一起的关系,佛教叫做因缘。 所以,如果后退一步,用更广阔的眼光,和更长的时间坐标去看,物质的存在和不存在,其实没有差别。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所以物质现象的内在本质是空性,色和空是一体的。 而空性依靠物质现象来体现,空和色是一体的。 画事君说:字精华中的关键字,就是这八个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偏偏这八个字,得到了最多的误读。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是说色就是空,空就是色。那么简单粗暴,佛教就成了虚无论,消极论。依靠,一体,互相变化,若即若离,这才是“即”的意思。 佛教说,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全部都是围绕着有和没有这两件事。想要执着于拥有,而又害怕失去。 但你若是看明白,这世界上“有”和“没有”,其实并无本质差别时,是不是所有的执着和害怕,都会瞬间减轻?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人的感受、想象、行为、意识这些精神现象。也是和以上一样的道理。 画事君说:当真正理解了空性这个道理,你可以把他推广到一切事物中去。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缘起性空”。 舍利子 修学的人啊(佛祖的弟子之一,名字叫舍利子,因此代称所有修行的人 是诸法空相 这个空性是一切事物、现象的真实面貌。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从时间上讲无所谓生成或消失 从自身上讲无所谓污染或清静 从空间上讲不会有所增加或减少 是故空中无色 所以在空性中,物质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不是真实存在 无受想行识 没有真实可靠的感受、想象、行为、意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官只是一种暂时的存在。 无色声香味触法 相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也是暂时的存在。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依眼和眼的功能所产生的认知,是不真实的,乃至于意念所认知的范围,都是不真实的 画事君说:所有的现实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是不是有一种世界观崩塌的感觉。别急,慢慢来理解。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不要执着于有无明烦恼 也不要执着于有无明的消灭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不要执着于有老死的产生 也不要执着于有老死可以结束 无苦集灭道 不要执着于苦恼的生成,苦恼的灭除,以及灭除苦恼的方法 无智亦无得 不要执着于智慧和有智慧可得 以无所得故 更不要执着有所得到 画事君说:否定了所有的物质世界的真实之后,《心经》又否定了精神世界的真实。这里的真实,可以理解为一种永恒存在,而不真实,就是暂时存在。 对世界真相的不了解,就叫做无明。但是,空性中,没有什么是“无明”,自然也没有它的相反意义,“无明尽”。这段话的理解需要顿悟,用语言和思维解释是缘木求鱼。我想到一件事,也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了解的,也许都是假的,这些知识,也只是一种暂时的存在。 菩提萨埵 即将圆满菩提大道的修行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依照这能到达究竟解脱彼岸的大智慧 画事君说:我特别喜欢菩提萨埵这四个字,萨埵,萨埵有情,有勇,有心力、有相、有识、有众生。 心无挂碍 心中没有牵挂和障碍 无挂碍故 当心中没有牵挂和障碍 无有恐怖 就没有一个能产生恐怖的我,也没有让自己恐怖的事物了 画事君说:拆解了物质世界,打破了精神世界,之后,心经要你到达的一个境界,就是“心无挂碍”。保利的单行本将这三个字摘出来印在封底,透明的颜色在天青色底子上,一种似有若无的存在,感觉非常恰当。 当你意识到世界是流动的,是变化的,那么也就不用再去执着于什么。无挂碍,是多么难得的一个境界。舒服,自由,干净,轻松。 赵孟頫应该是理解了这个世界,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南宋已经是过去,元朝是现在,并不知道未来还有谁,都是暂时存在而已,假相,又何必在乎? 所以他行云流水写下这“心无挂碍”四个字。 远离颠倒梦想 离弃了不符合性空的行为和思想,离弃了身和心的执着与对立 究竟涅磐 离弃了三界的生死烦恼苦海的 三世诸佛 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于修行大智慧的法门,证的无上正等正觉 画事君说:远离颠倒梦想,这六个字仅从字面上,就让人有种大彻大悟的感觉。梦想,是个很好的词,但是颠倒梦想,会反过来控制和束缚我们。 每天车来车往,觥筹交错,邮件电话,打了鸡血一样的努力,而有多少人是在为梦想努力,多少人却是被颠倒梦想所控制?当你能停下来想想自己在做什么,理解空性这件事,就算身不由己,心灵也可获得自由。 这种自由就是精神上的重生,就是涅槃。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由此可知空性的大智慧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有大功能的咒 是有大智慧的咒 是最高、最尊、最胜的咒中咒 是无等等咒 是其他咒无法相比的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能消除所有苦难的感受一点没有虚假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这个大智慧的咒语就是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去啊!去啊!去彼岸啊! 用许多许多到彼岸的方法去到解脱的彼岸啊! 去圆满菩提大道啊! 《心经》到最后,终于把这个咒告诉了大家——到彼岸去。 彼岸并不是死掉,而是想通了之后的清凉之地。念咒,只是重复一种信念。真正理解心经,并且不再纠结,才是到彼岸的法门。 彼岸并不是出家。在你真正明白“短暂存在”这件事之后,反而不再为表象所纠结心智,虽然如常吃饭、工作、生活,但已经是另一种“看山不是山”的境界,老僧说的家常话,反而不把那些看似高深的,外在的,表现性的东西秀给人看。 赵孟頫在人生选择中,只有尽力,未有纠结折磨,在艺术上,有安定的内化修炼,却从不曾向外炫耀。理解佛的境界,其实很简单。 那一年的七月底,彼岸的曼珠沙华开的茂盛,赵孟頫从湖州家中离开,简单的就像出了一次远门。 到彼岸去的法门有无数,但很多人就是逡巡在那门前走不进去,包括我自己。和《心经》的距离,也是忽近忽远,近了,就想通一些,但又会被俗务扯远,远了,就痛苦焦虑一阵。在研究赵孟頫心经的这两个月,他度了我,让更加接近了这些法门,这一千年多前写下的经文,又多度了一个人。 我把这些心得写下来,希望也可以度更多的人那么一小段。也希望你转发扩散出去,帮助更多的人。 “民国画事,深情讲述艺术家,专业解读艺术品,直接深入艺术市场。致力于做最好的艺术自媒体,写最好看的艺术文章。——人生不长,你需要读点好东西。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yaozia.com/hyzcd/8763.html
- 上一篇文章: 点赞春节7天接诊患者人次,刷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