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为什么这么红
经星球研究所授权转载 枸杞红了 从“保温杯泡枸杞”到“枸杞打败可乐” 网络上关于枸杞的传说层出不穷 这并非偶然事件 无论是百度搜索,还是阿里指数 枸杞的数据都逐年上升 ▼ 从图中可以看出,枸杞搜索指数逐年上升,与之相反,可口可乐则趋于减少 图片来源 百度指数与此同时,枸杞的销量亦不断攀升 年11月11日,1个小时内 仅天猫平台出售的枸杞量就高达吨 ▼ 年双11,天猫官方特意公布了几组有趣的数据,“枸杞1小时销售量”为其中之一 图片来源 天猫微博枸杞为什么能红 究其原因,无非两个字“养生” 而这已经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 更成为众多90后的狂欢 不论是茶还是汤,又或是啤酒可乐 只要添上那么几粒枸杞 便充满健康的气息 枸杞已然成为国人日常养生的必备品 那么枸杞又是怎样登上药食养生的神坛呢? I 山间野果 如今我们泡进茶汤里的枸杞 多是枸杞干果,也称“枸杞子” 小小的一颗 像是红色的葡萄干 ▼ 枸杞干果图片来源 VCG在未晒干之前 这些果子 挂在不到2米高的灌木上 色泽鲜红,晶莹剔透,形态各异 皮薄而多汁,内里多小籽 吃起来味甜微酸 又有些苦味萦绕舌尖 ▼ 枸杞鲜果;枸杞为茄科枸杞属的统称图片来源 祁文福吃货国的基因或许自古有之 很早之前,我们的祖先便注意到 山野之中、矮树之上这些红彤彤的小果子 并将它列入到了采集对象的名单之内 ▼ 挂满枝头的枸杞图片来源 VCG在中国文字诞生之初 “杞”便与“黍”“稷”“稻”等农作物一起 被商朝人刻在了甲骨上 这或许便是关于枸杞最古老的记载 到了周朝之后 枸杞生长在路旁、山坡 甚至于贵族的园中 在挂满露珠的枸杞树旁 开一场群贤毕至的宴会 大概便是当时属于上层社会的时尚吧 而普通人家 则需要为周王服务 不少人离家万里 只能爬上不远处的山坡 采摘几棵枸杞 一边充饥一边怀念远方的亲人 这便是《诗经》中的记载 ▼ 《小雅·杕杜》言“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小雅·湛露》言“湛湛露斯,在彼杞棘” ………… 彼时的枸杞 只是偶尔被人们用来充饥 与日常养生毫无关系 当时的养生之法十分简单质朴 大家跳着原始的舞蹈,活动活动筋骨 或是在山林中呼吸吐纳,亲近自然 而这一切,都与枸杞无关 它甚至没有像其他茄科同类 如西红柿、茄子、辣椒一样成为日常果蔬 变成餐桌上的主角 直到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 枸杞不再是山间的野果 II 从入药到养生 所谓药食同源 在服食枸杞充饥时,人们渐渐发现了它的一些功效 枸杞的苗可以清热解渴、果实则能润肺明目 此时传统的医学也开始成熟 人们有意识地将这些有功效的原野草木记载下来 枸杞便从山间野果成为了药材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 第一次将枸杞作为中草药记载了下来 ▼ “枸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 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 这也是枸杞之名第一次正式出现 ▼ 枸杞与其他中药材图片来源 VCG药用价值的提炼 无疑给枸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关于它的传说层出不穷 传说之中 服用枸杞总能消除百病、益寿延年 这也使其有了“却老子”“不老丹”等别名 从此枸杞开始进军养生界 东汉之后 枸杞赶上了好时候 医家开始倡导食药养生 以药食结合来治病、防病 枸杞便从治病之药 成为了应用到饮食中的食材 用以养生 魏晋之时,服食之风盛行 人们甚至炼制金丹,以求长寿 而本草植物也成为了所谓的仙草仙药 枸杞便是其中的一种 待到唐宋,炼丹之风稍退 枸杞 却从求仙服食之物成为了养生佳品 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唐代文人陆龟蒙 便在自己的书房周围 种满了枸杞和菊花 等到春天的时候 便采来新鲜的叶子摆在盘子里 日日服用 既能充饥,又能食养 东坡先生 曾对此表示怀疑: 文人怎么能嚼食草木呢? 却也禁不住效仿 之后更为其所折服 在自己的小院子里种满了枸杞 春天食苗,夏天食叶,秋天吃果实,冬天吃根茎 盛赞枸杞全身是宝 笑称自己可以如子夏般长命百岁 ▼ 枸杞叶图片来源 图虫创意除了直接食用外 古人还将枸杞子用来泡酒 或是拿来慢火熬成膏 据医书记载,如此便可 耳目聪明、须发乌黑 身轻气壮、延年益寿 古人还取枸杞子榨油点灯 可谓物尽其用 从药用到日常养生 人们对枸杞的需求日益增多 枸杞也由野生采集走向了人工培植 古人具体从何时起 开始了对野生枸杞的驯化 尚无确凿证据,不过 可以确定的是,至晚在唐代 人们便已掌握了较为成熟的 枸杞人工栽培技术 孙思邈的《千金冀方》便有详细记载 至宋元之时,文献记录的栽培技术更是详尽 尤以宋时吴怿《种艺必用》最为细致 从春季整理熟地到以烂牛粪施肥 从发芽之后浇水到秋冬之时采收果实 每一个步骤极为具体 人们依照书中的记载便可实践操作 ▼ 人工种植的枸杞图片来源 祁文福栽培技术的进步 又反过来促进了枸杞的需求 枸杞逐渐成为了日常饮食之物 枸杞有着滋补强身的好处 能提高人体内血浆睾酮素含量 达到强身健体之效 在古代有”男行千里,不食枸杞“的说法 就是指补肾益精的效果特别好 从药用到服食仙草 又从仙草成为了大众日常养生的必须品 枸杞在养生界立稳了脚跟 然而古代的枸杞产地所遍布河南、河北 甘肃、宁夏等地区 但就规模而言,在明代以前都不算广大 名气也尚未登峰造极 它在等待一个契机 III 宁夏枸杞脱颖而出 明清时期 经过数百年的名声造势 枸杞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枸杞种植愈发注重规模经营 甘肃、宁夏等地的枸杞 皆被当时的方志列作了物产 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甘肃的枸杞曾被人们视为最优 广受追捧 枸杞的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 人们愈发注重枸杞的品质 精选良种,精心栽培成为脱颖而出的关键 到了明朝中期弘治年间 宁夏枸杞在短时间内成为了贡品被运至京城 以此为契机,宁夏开始扩大种植规模,辟园生产 同时兴修水利 改变灌溉方式与枸杞的生长环境 明清之际 宁夏枸杞已种植遍野,销往全国 其产量和质量 均超过了之前被视为最佳的甘肃镇番枸杞 成为了道地药材 其中尤以宁夏中宁所产的枸杞最为出众 ▼ 中药枸杞子图片来源 VCG根据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载 ▼ “全国入药杞子,皆宁产也” 宁夏枸杞做为佼佼者脱颖而出 为枸杞走向神坛奠定了基础 待到明清 服食枸杞仍旧时尚,并更为普遍 皇室甚至还亲自作了推广 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 曾作《救荒本草》 涉及各种经济作物以及日常食疏 枸杞便是其中的一种 书中介绍 枸杞叶可做羹食可代茶饮 红熟的枸杞子亦可食用 颇为有益 家里有老人的话,建议也多服用枸杞 因为枸杞子含有胍的衍生物 对于三高问题有明显的积极保健作用 尤其是降糖效果非常明显 糖尿病人可以多喝枸杞,作为辅助治疗 种植规模的扩大,道地药材的加持 再加上历史久远的养生历史 枸杞逐渐成为了人们养生的必需品 尤其受到广大女性欢迎 因为枸杞多糖可帮助对抗自由基 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经常食用枸杞 不仅精神气色好,皮肤也会越来越好 枸杞不仅成为国人的日常养生之物 甚至开始走出国门 清末之时 列强进入中国市场 作为土特产的宁夏枸杞 还曾经一度 通过天津的新太洋行 行销香港、新加坡等地 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 中宁枸杞仍是宁夏为数不多的出口创汇产品 时至今日 不同种类的宁夏枸杞产品 不断出口国外 并广受欢迎 IV 走向神坛 伴随着枸杞栽培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及规范 枸杞的产量和质量都不断上升 但至今,仍奉宁夏中宁枸杞为翘楚 年,宁夏枸杞更是成为唯一 载入《中国药典》的枸杞品种 另一方面 在社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 失眠、脱发不再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利 熬夜失眠上升为“国民危机”,形成恶性循环 “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的事实 促使更多年轻人捧起了保温杯 加入到了药食养生的大军 早富盛名的宁夏枸杞 自然成为了大家的首选 对于经常熬夜失眠 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来说 枸杞是最好的健康食品。 ▼ 图片来源 阿里指数不过 枸杞虽然成为养生圣果 但其实也存在很多问题 市面上销售的枸杞多为枸杞干 这是因为枸杞鲜果摘下来之后 10分钟就会软化,2天肯定就要腐烂 然而经过高温加工后的干果 不管是用水泡还是食用 实际上能吸收到的营养都很低 仅只有2.08%左右 营养不易吸收,多吃还易上火 “保温杯泡枸杞”实为无奈之举 也因此人们发现 其实枸杞最佳的食用方式 是把鲜枸杞做成枸杞原浆 ▼ 原浆的加工过程不能有添加剂和勾兑 其次还要加快整个加工过程 时间越短,营养素才能保存的越完整 也就是说 从一颗枸杞在田间被摘下来那一刻开始 经过运输、挑选、杀菌清洗、破碎、磨浆等等 到最后制成袋装品的工序不能超过8小时 可以说真的是分秒必争 而且对工艺的考验是极大的 ▼ 目前,完美掌握这项工艺技术的是 枸杞行业的龙头企业-宁夏早康 年开始启动该项目 直到年3月才成功生产出第一款枸杞原浆 年早康枸杞原浆走进了中国体育界 成为中国国家级女排、南极科考团专用健康饮品 如今已经出口30多个国家,在国际上享有美誉 成为中国枸杞养生的一张名片和招牌 ▼ 新鲜的枸杞鲜果 没有经过枸杞干果的晾晒、烘干、浸泡等过程 最大程度保持了枸杞原有的风味、色泽 尤其是热敏性营养成分和枸杞特有的功能因子 如枸杞多糖、维生素E、β-胡萝卜 维生素C、叶黄素、甜菜碱等得到了有效保护 ▼ 撕开一袋倒在碗里 瞬间一股浓浓的枸杞味扑鼻而来 原浆的颜色比胡萝卜汁稍微深一点点 用勺子划拉一下 可以看到确实很浓,很纯正 舀了一勺含在嘴里,慢慢咽下去 感觉从舌尖到舌根,都留下一股浓香 不一会腹中生出一股暖意 喝完一袋,过了半个小时之后 感觉到昨晚出差熬夜的疲惫感,真的有所缓解 有股能量充盈全身的感觉 ▼ 此外,在细腻的打浆工艺技术下 枸杞中所富含的营养成份 均匀分散于整个果汁中 更易于人体吸收以发挥其功能作用 ▼ 更为重要的是早康鲜枸杞原浆 以从古至今皆受备受推崇的 中宁枸杞作为原料 其果色艳、粒大、皮薄 肉厚、籽少、甘甜 品质超群 氨基酸、枸杞多糖等 有效成分均高于其他产地的枸杞 不论质量还是口感都更胜一筹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yaozia.com/hyzcd/2710.html
- 上一篇文章: 郎中堂中药大讲堂,一药一故事之白鲜皮
- 下一篇文章: 爆花户东莞珊玛格丽特盛开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