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之二

(黑体字为原文。本篇字,阅读约需9分钟)

且不说这家子供奉唐僧加倍,却说那行者霎时径到翠云山,按住祥光,正自找寻洞口,忽然闻得丁丁之声,乃是山林内一个樵夫伐木。

行者即趋步至前,又闻得他道:

“云际依依认旧林,断崖荒草路难寻。

西山望见朝来雨,南涧归时渡处深。”

行者近前作礼道:“樵哥,问讯了。”

那樵子撇了柯斧,答礼道:“长老何往?”

行者道:“敢问樵哥,这可是翠云山?”

樵子道:“正是。”

行者道:“有个铁扇仙的芭蕉洞,在何处?”

樵子笑道:“这芭蕉洞虽有,却无个铁扇仙,只有个铁扇公主,又名罗刹女。”

行者道:“人言他有一柄芭蕉扇,能熄得火焰山,敢是他么?”

樵子道:“正是正是,这圣贤有这件宝贝,善能熄火,保护那方人家,故此称为铁扇仙。我这里人家用不着他,只知他叫做罗刹女,乃大力牛魔王妻也。”

这位樵夫说她是“圣贤”,但当地人只称她“铁扇公主”、“罗刹女”。用得着她的,与用不着她的,态度不一样。

先看“公主”,是中国古代对帝女、王女、诸侯女的称号。后来,就专指帝女了。

《公羊传》说:“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

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爵位,周天子以下就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周天子在女儿嫁给诸侯时,不会亲自主持婚礼,而是让同为姬姓公爵级别的诸侯主婚,这便是“公主”的由来。

后来,礼崩乐坏,诸侯之女僭越也称为公主,《史记·吴起列传》记载“公叔为相,尚魏公主。”就是到战国时,诸侯之女也称公主了。

这位既然是铁扇公主,就说明她的父亲是个“王”级别的。

“罗刹”,梵语的音译,指恶鬼,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是印度神话中的恶魔,专食人之血肉,是个食人族。

这个种族,男罗刹为黑身、朱发、绿眼,极丑陋;女罗刹则绝美,富有魅人之力。有点像阿修罗。

罗刹拥有神通力,可于空际疾飞,或速行地面,为暴恶可畏之鬼。

罗刹又为地狱的狱卒,司职呵责罪人。又称阿傍、阿傍罗刹。其形状有多种,或牛头人手,或具有牛蹄,力气甚大,或为鹿头、羊头、兔头等。

这么看,牛魔王整不好也是个罗刹,他娶了其他部落罗刹王的女儿。

佛经中说,罗刹也有转变成佛教护法神的,称为罗刹天,为十二天之一。他们现神王形,身披甲胄,手上持刀,跨骑白狮。就不是恶鬼了,就是善神了。

《法华经·陀罗尼品》说,有十位罗刹女发心拥护受持、读诵《法华经》的法师。

牛魔王夫妇,看样子都是罗刹,只是不知道是哪一部分的。

但从樵夫的话来看,他们老牛家不骚扰附近的人。

行者闻言,大惊失色,心中暗想道:“又是冤家了!当年伏了红孩儿,说是这厮养的。前在那解阳山破儿洞遇他叔子,尚且不肯与水,要作报仇之意,今又遇他父母,怎生借得这扇子耶?”

樵子见行者沉思默虑,嗟叹不已,便笑道:“长老,你出家人,有何忧疑?这条小路儿向东去,不上五六里,就是芭蕉洞,休得心焦。”

行者道:“不瞒樵哥说,我是东土唐朝差往西天求经的唐僧大徒弟。前年在火云洞,曾与罗刹之子红孩儿有些言语,但恐罗刹怀仇不与,故生忧疑。”

樵子道:“大丈夫鉴貌辨色,只以求扇为名,莫认往时之溲话,管情借得。”

行者闻言,深深唱个大喏道:“谢樵哥教诲,我去也。”

没说这位樵夫是哪路神仙,可能是山神,但作者没说,也就不乱猜了。

遂别了樵夫,径至芭蕉洞口,但见那两扇门紧闭牢关,洞外风光秀丽。

好去处!正是那:

山以石为骨,石作土之精。烟霞含宿润,苔藓助新青。嵯峨势耸欺蓬岛,幽静花香若海瀛。几树乔松栖野鹤,数株衰柳语山莺。诚然是千年古迹,万载仙踪。碧梧鸣彩凤,活水隐苍龙。曲径荜萝垂挂,石梯藤葛攀笼。猿啸翠岩忻月上,鸟啼高树喜晴空。两林竹荫凉如雨,一径花浓没绣绒。时见白云来远岫,略无定体漫随风。

这里有些仙气,说明罗刹女不是个吃人的妖怪。不像有些有吃人妖怪的山、洞,连唐僧都能看出妖气来。

行者上前叫:“牛大哥,开门!开门!”

呀的一声,洞门开了,里边走出一个毛儿女,手中提着花篮,肩上担着锄子,真个是一身蓝缕无妆饰,满面精神有道心。

这个“毛儿女”,就是铁扇公主的侍女了,从她的装扮看,她们是要下地耕作的,而且“一身蓝缕无妆饰,满面精神有道心。”可见,是个好人,是个修行人。

蓝缕,指破旧的衣裳。成语“筚路蓝缕”,是说驾着破车,穿着破衣,坚苦创业的意思。

这里说这个洞生活不富裕。

行者上前迎着,合掌道:“女童,累你转报公主一声。我本是取经的和尚,在西方路上,难过火焰山,特来拜借芭蕉扇一用。”

那毛女道:“你是那寺里和尚?叫甚名字?我好与你通报。”

行者道:“我是东土来的,叫做孙悟空和尚。”

那毛女即便回身,转于洞内,对罗刹跪下道:“奶奶,洞门外有个东土来的孙悟空和尚,要见奶奶,拜求芭蕉扇,过火焰山一用。”

那罗刹听见孙悟空三字,便似撮盐入火,火上浇油;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口中骂道:“这泼猴!今日来了!”叫:“丫鬟,取披挂,拿兵器来!”随即取了披挂,拿两口青锋宝剑,整束出来。

行者在洞外闪过,偷看怎生打扮,只见他:

头裹团花手帕,身穿纳锦云袍。腰间双束虎筋绦,微露绣裙偏绡。凤嘴弓鞋三寸,龙须膝裤金销。手提宝剑怒声高,凶比月婆容貌。

有人认为“凶比月婆容貌”,是说罗刹女长得丑。我看不见得,前面说了,男罗刹长得丑,女罗刹都长像绝美。

那罗刹出门,高叫道:“孙悟空何在?”

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孙在此奉揖。”

罗刹咄的一声道:“谁是你的嫂嫂!那个要你奉揖!”

前面说她修道,这一见面就发脾气,还是修为不够啊。但是,在她看来,面对“夺子之仇”的大仇人,谁又能镇静呢?

行者道:“尊府牛魔王,当初曾与老孙结义,乃七兄弟之亲。今闻公主是牛大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之!”

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

行者佯问道:“令郎是谁?”

罗刹道:“我儿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被你倾了。我们正没处寻你报仇,你今上门纳命,我肯饶你!”

行者满脸陪笑道:“嫂嫂原来不察理,错怪了老孙。你令郎因是捉了师父,要蒸要煮,幸亏了观音菩萨收他去,救出我师。他如今现在菩萨处做善财童子,实受了菩萨正果,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你倒不谢老孙保命之恩,返怪老孙,是何道理!”

罗刹道:“你这个巧嘴的泼猴!我那儿虽不伤命,再怎生得到我的跟前,几时能见一面?”

前面遇到的如意真仙,也认为红孩儿是被抢走,把孙悟空当仇人。这就是“佛”与“魔”的区别。

红孩儿从一个魔头,一个山大王,变成了观音菩萨身边的近侍,那是领导身边的人,那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机会啊。

而魔道则不这么认为。魔道施行的是“损人利己”。妖魔要追求一个绝对无拘无束的自由,自由自在地打、砸、抢。

牛家人就认为,就是要活得个自己自在,不受约束。

比如说红孩儿奴役山神、土地,搅得满山飞禽走兽不得安生;比如说“真仙”把公共资源霸占了,用来敛财。

他们都觉得很正常。

他们也不想想,坏事做多了,早晚要被镇压。

但是他们不管那么长远,他们家人坚持认为红孩儿现在受人约束,就是孙悟空害了红孩儿。

而且还有一点:红孩儿被收服以前,很可能是给罗刹女送些财物食品的。现在红孩儿虽然成了“善财”,但是对他老娘的供养却停了。

罗刹女靠着一把扇子,十年才挣点“花红”,显然是不够用的。

孙悟空空着手就来借扇子,人家显然不能借。

行者笑道:“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

罗刹道:“泼猴,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剑!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若忍耐不得,教你早见阎君!”

行者叉手向前,笑道:“嫂嫂切莫多言,老孙伸着光头,任尊意砍上多少,但没气力便罢,是必借扇子用用。”

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轮剑,照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有十数下,这行者全不认真。

罗刹害怕,回头要走,行者道:“嫂嫂,那里去?快借我使使!”

那罗刹道:“我的宝贝原不轻借。”

行者道:“既不肯借,吃你老叔一棒!”

好猴王,一只手扯住,一只手去耳内掣出棒来,幌一幌,有碗来粗细。

那罗刹挣脱手,举剑来迎,行者随又轮棒便打。

两个在翠云山前,不论亲情,却只讲仇隙。

这一场好杀: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先言拜借芭蕉扇,不展骁雄耐性柔。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休。左挡右遮施武艺,前迎后架骋奇谋。却才斗到沉酣处,不觉西方坠日头。罗刹忙将真扇子,一扇挥动鬼神愁!

那罗刹女与行者相持到晚,见行者棒重,却又解数周密,料斗他不过,即便取出芭蕉扇,幌一幌,一扇阴风,把行者扇得无影无形,莫想收留得住。这罗刹得胜回归。

那大圣飘飘荡荡,左沉不能落地,右坠不得存身,就如旋风翻败叶,流水淌残花,滚了一夜,直至天明,方才落在一座山上,双手抱住一块峰石。

定性良久,仔细观看,却才认得是小须弥山。

大圣长叹一声道:“好利害妇人!怎么就把老孙送到这里来了?我当年曾记得在此处,告求灵吉菩萨降黄风怪救我师父。那黄风岭至此直南上有三千余里,今在西路转来,乃东南方隅,不知有几万里。等我下去问灵吉菩萨一个消息,好回旧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yaozia.com/hyzcd/12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