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中秋,赏月的同时怎能落下美文呢?

中秋征文大赛以来,

昨天已经为读者朋友们献上了一篇篇散文。

据说,蚌埠一半的才子佳人都在这了——中秋征文大赛作品展一(散文小说篇)

今天再推送若干篇,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细腻的文字,

一起感受中秋月圆的不同韵味。

《今夜谁与共皎光》

安徽科技学院顾雪丽

今晚的月极好。空中缕缕流云,弥蒙在月光下,圆月周围的月晕,作起了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别有一番娇态。清冽的月辉倾斜而下,看尽人间离合。月光仍是清冷的,但这种清冷并不令人生厌,反而会让人感到一种平静。若是满月,只要天气晴朗,银辉洒满大地,更有一番风味。但我,却是感受不到了。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还是那轮月,人却变了心静。许是人大了,愈加怀念儿时的中秋,别处的月,总是没有家乡的亮的,别处的月饼,总是没有母亲做的好吃。我是比不得母亲的,儿时的中秋,她总会忙碌的买原料做月饼,尽管不懂事的我,总是惦记着橱窗里包装精美,形状精致的月饼,却也不得不承认,母亲的手艺是很好的,做出的月饼也是美味可口。中秋那天,母亲会将做好的月饼端上桌,再放些苹果、橘子,一家人围着桌子,共享一顿丰盛的晚饭,很是温馨。许是有些年头没吃过,带着母亲味道的月饼,在记忆中,它的味道就更加香甜。

一阵风吹过,总觉得今天的月,越发清冷,不知异乡的家人又在忙碌什么呢。

思念之情,在这个团圆的日子,越加抑制不住了。但无论多重的思念,却也总是会被理解的。无论是“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的感慨,还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故友之思,他们均写月,写月的皎洁无私,写月的淡淡惆怅,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中秋圆月,有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讲述悲欢离合。许是朗朗的圆月又让亲人们感到"天涯共此时"的慰藉,于是便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期盼。

儿时的我们,总是向往着远方,于是背上行囊,踏上旅途。去看,山茶花开的河畔,叶半枯黄;路过,夜色如霓的窗扇,月也遮半;独赏,雨露笔仄的路边,夜幕星河;也观,遗落盛开的花园,独绽烂漫。去过温婉的江南,池水、城花、巷口夕阳斜;燕喃、纸鸢、蝉鸣入梦乡;桂香、秋落、深浅脚印留。飞蛾扑屏雨打蕉声悄,惊醒了,驿桥边的马儿,。二月湖笺正好,三月柳笔出梢,四月芳菲尚未尽,五月的雨墨潇潇,最是情诗天成最妙,东风瘦红药。六月小菏才露角,七月藕印正好,八月的锦鲤畅游,九月微风不燥。桥边盈盈少女一笑,花也少娇娆。

看过万般风景,却觉尤是家乡好。道路旁大大梧桐初泛绿,就念十月桂花糕。巷口尽头,爷爷仍倚墨石闲看岁月,却惊觉两鬓已霜白,长叹一声哀怨,也不过匆匆弹指间,一眼朝如青丝暮成雪。少年归来,仍是少年,斑白却已不见。那将思念谱成的清冽悠然的歌,等待着谁的归来?

路上的人啊,归吧,踏上归途吧。“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归乡,是穷尽一生,也不忍做完的梦,是哪怕颠沛流离,也不敢停下的脚步,乡音婉转,悦动如斯,秋月微凉,今夜,谁人与之共皎光。

《星月神话》

安徽科技学院蔡甜甜

十五的月亮十四明。

中秋前夜,我与室友共驻阳台赏月,这是我的第一个大学中秋夜。与相识不久的室友共度。

九月的夜风微凉,四下里寂静无声,我们几个女生的说笑声便显得格外突兀。仰头望月,偌大的深色夜幕上唯一轮高悬之月静静放光,将这微凉夜色渲染上几分温度。都说守得云开见月明,兴许是这月亮太亮,反衬的云影疏疏,去了又散,散了又来。夜风轻推,云影徐徐,如轻纱般拂过明月。这拉长了的云影在夜空疏散,像是秋日里被扫过的路面上留下的那条条尘迹,经风一吹就散了。只是这薄薄轻纱非但不曾遮蔽了月光,反使得束束月光泻在层层云纱上,尽显了天幕的高远与空旷。

再仔细盯着这天幕,待云影散尽,才发现西南方的一颗明星竟也是如此明亮。它的周围没有薄云慢影,只它一个孤零零的定定地站在一旁陪着月亮。它怎么不动呢?它不冷吗?看它看得出神,只觉得它是在看着月亮,尽管有些远,但它真的在注视着月亮。那目光如亲人一般,坚定,不移。

又看了一会,发觉天上疏落落的还有几颗微亮的星星,它们离月亮很远,但却包围着它。原来,月亮并不孤单。

夜已深,想那云影定是进入了梦乡,才使得此刻天幕上就只剩了星与月,遥遥相望。平添了几分空明。它们是在说悄悄话吧,没有了云的打扰,它们定是在说悄悄话。

阳台已被九月夜风的冰冷侵占,我和室友们也该睡了。明天早上,我定要给爸爸打个电话,也跟他说说我的悄悄话,祝他中秋节快乐。尽管,我们也相距甚远。

《月》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2班沙澳庆

夫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天地者,万物之逆旅。这世间便于不变者,无外乎这红尘中的世人,以及世人之间不变的感情。当然,还有那一轮明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谁家的秋思还未还?谁家的游子还未归?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我知道,这世界有很多无奈,古往今来,无论是达官贵人,又或者是贩夫走卒,生命中都充满无数次的欢聚和离别。

今夜的月还是那个月,只是在我们眼中便不一样了。它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地球的卫星,一个不会发光的球体,它寄托着游子的相思,离妇的失落,父母的担忧,叙不尽的悲欢迷途,舍不掉的失落的等待,还有那漫漫的愁绪。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一种超脱空间,跨越无尽的距离。用记忆与思念的细线,串起人与人之间那份不变的情谊。

我喜欢这种思念,在思念离幻想美丽的相遇,盼望着今夕的月更亮,照亮每一位离人前方的迷雾,驱散每一位游子的忧愁。

把我的思念挂在月亮上,让风儿带走它,吹进你的心房。

《异乡人》

安徽财经大学16投资6班王晓娅

两年前,第一次去南京先锋书店,遇到生命中第一个作家,第一次听说“大地上的异乡人”,同时在那里买了杨绛先生著的《我们仨》,那个时候还不知道那是怎样的一个故事,仅仅出于好奇。后来听了李健的一首老歌《异乡人》,深深觉得原来每个人曾经、现在或是未来都可能是大地上的异乡人。

中秋,也许对于很多人而言,并不一定能够团聚,但正应了那句“我们虽身隔万里,但正因有一个月亮,即使从未相聚,仿佛也从未分离”。中秋节,同样也是我的21岁生日,所以于我而言它有着双重含义。小时候,总是盼望着快快长大,长大了却越来越惧怕生日。常常回想起幼时的种种趣事,那时爷爷奶奶也都还在,爸爸妈妈也都没去远方工作,姐姐也未曾嫁人,弟弟也没去异地读大学,所有的时光我们一起,安逸而又平静。现在,我们都成了异乡人,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前行,偶尔在特殊的节日里偷出闲暇,去追忆幼时奔跑于夕阳下的白衣少年,和那个未曾失去童真的自己。

长大后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很难再聚在一起,中秋节的美好记忆似乎还停留在几年前的那个月亮圆圆的夜晚。美妙的事物总是容易消逝,消逝后才惊觉要倍加珍惜。正如学校实验楼旁的那几株彼岸花,生来便寓意着别离,总挑选初秋时节开放,中秋假期这几天已渐渐地枯萎了。趁着它们还没有完全落败之际,我用彩铅将它们在我的素描本上永远定格,毕竟不知下一年它们再次开放的时候,我又成了哪里的异乡人。

翻着《我们仨》,首页便是杨绛先生的全家福,还有我不知什么时候摘抄的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步步都是离情。书中插印着很多杨绛女儿于病中写下的笔记,一部分还未完成。生活中正因为有无数的遗憾,所以才能让我们在某些时刻更好的去怀念……

傍晚,站在阳台,依稀能感受到中秋的习习凉意,有那么几个瞬间,我想成为简媜笔下的月亮,洒下月光,照亮远方的异乡人前行的路,送去节日的祝福和安康。

耳边仿佛又想起了那首熟悉的歌:“有许多时候/眼泪就要流/那扇窗是让我坚强的理由/小小的门口/还有她的温柔/给我温暖陪伴我左右……”

《月亮圆了》

葛梅英

十几年前,他所在的小药厂濒临倒闭,常常一两年内发不出工资来,偶尔发了也很微薄,不足以保障最基本的生活开销,而且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直到很晚才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一家人的开销全靠当小学老师的她那点薪水。那时候,她们买不起房子,一家三口挤在租来的小房子里,给孩子买奶粉总是挑最便宜的,常常一块肉,你夹到我碗里,我再夹到你碗里,推让半天,日子虽清苦,但因为有爱,患难之中情最真,彼此却感到很幸福。

看到日益清瘦的她,他倍觉亏欠妻儿,他觉得自己是男子汉理应挑起支撑起这个家的重担,而不是让她一个弱女子来承受这么多,他更想出人头地让妻儿过上好日子。为了心中的梦,他决定辞职选择一个人到外面去打拼。那里,她们刚新婚不久,儿子尚在襁褓,作为一个年轻的妻子尽管有许多的不舍,但她还是选择了支持。临近中秋月圆的一天,他背上行囊,挥泪别妻儿,一个人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儿在襁褓、前途迷离,一场离别哭尽了多少无奈和眼泪!

人地生疏,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最困窘的时候他无处容身,蹲过桥洞、夜宿过别人的屋檐,工作四处碰壁,最使他不能忘怀的是,刚稳定下来时尚在起步阶段时,一次他和一位同事特别想吃肉,便到菜市场去想买一小块肉回去炖大白菜,初到北方的他不了解,东北人粗犷,连卖肉也是一卖一大块近乎是半片猪的份量,从不一斤两斤地卖,当他说要买一斤肉时,摊主上脸,把刀一甩,手一指让他去看看这条街上有没有卖一斤肉的摊铺。面对屈辱和困难他想过退缩,想过回到那个温暖的家里去,便转念一想,他不能让妻儿失望,所以再苦再难他都挺着,从来不告诉她。

她一个人带着幼小的儿子,也饱受着生活的艰辛和洗礼,为了工作孩子一岁多时便被送到了幼儿园,无论寒暑,当别人的孩子尚在温暖的被窝中时,她就不得不硬着心将睡意朦胧中的孩子拖起来,匆匆喂好饭送到幼儿园。最早一个送去又最迟一个接出来,当她下班回来时别的孩子早已回到温暖的家中或者在外面吃了点心闲逛回来了。月色朦胧中当她带着孩子穿梭于街道,路过一家家透着灯光的门前时,她的心里总会布满苦楚,在她的柔弱的内心,多希望此时家里也亮着温暖的灯光,而他在家里啊。最难熬的还是孩子生病时,孩子自幼体质弱,每每深夜孩子高烧不退,她总是倍感无助,焦急、慌乱,不知所措,漆黑的夜,总是那么冷酷那么漫长。她彻夜不眠,一遍遍地喂药,给孩子量体温、擦试、观望。黎明来临,孩子终于退了烧,为了工作她又不得不忍痛将孩子送去幼儿园再拖着疲倦无比的躯体去上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为了让外面的他安心工作,家里的日子再苦再累,她从来不会埋怨也从来不会告诉他。几年过去了,她用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家的重担。每到中秋之夜,月亮圆了,她总是带着孩子在月下遥望,期盼他在外面能照顾好自己、一切安好。而在外创业的他此时也在举头望月思念妻儿。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多少个月圆之夜,月圆人不能团圆。

后来通过努力,历尽艰难他终于出人头地,由一个一名不文的业务员成了一个年薪几十万的老总,事业如日中天,加上又高大帅气,身边不乏诱惑。这时亲朋好友都劝她:男人有了钱会变坏的,让他回来吧。面对善意的劝说,她总是浅浅一笑,没有太多的言语,依旧一如既往地支持他,理解他。而他成对诱惑也从来不为之所动,因为在他的心里永远也忘不了那个与他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妻子。

花开,叶落,时光似箭,日月如梭。转瞬十几年过去了,她们的孩子已经长成了阳光、高大的帅小伙子,考上了一所很不错的大学。月亮圆了,他也调回家乡来工作了,她因为这么多年生活太过清苦和操劳,疾病缠身,被病痛过早地吞噬了美丽的容颜,而他依旧年轻帅气,可在他眼里,他仍是最美的风景。无论风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他开车载着她上下班、带着她旅游、扶养她过马路、提着菜篮陪她一同买菜的情景。因为在他的心里明白,这样平凡的生活他们已经错过太多,今生欠她太多。

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豪言壮语,有的是相互之间对彼此的理解、支持和不离不弃。

又是中秋了,月亮圆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除却巫山不是云》

安徽财经大学16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王晨

一说起中秋佳节,便不禁联想到合家团聚的觥筹交错、共赏明月的互寄相思,亦或是感人泪下的神话传说,巧的是,这些环节中,都或多或少会涉及到一样中秋代表——月饼。没上大学之前,每年中秋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拆开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的月饼盒子,挨个儿对每个月饼的包装、口味和造型“评头论足”一番,再细细挑出最喜欢的口味,切成小块的和家人分掉,心满意足的舔舔嘴唇,笑容满面。

这年头,月饼的种类是愈发繁多,原来完全无法想象的组合竟铮铮然出现在了礼盒中,像什么冰淇淋月饼、蟹黄月饼、巧克力月饼之类,总有那么一丝格格不入之感。传统的节日,似乎还是吃传统口味一点的月饼更有意境呢:五仁、蛋黄、肉松和豆沙,记忆中,这似乎是最普遍的月饼礼盒组合了吧。

先说说被很多人深恶痛绝的五仁陷吧,印象中自己也是百般不待见这种口味,琐碎复杂的口感,虽然可以尝出原料的丰富,却不习惯如此的搭配。杏仁、桃仁、橄榄仁、芝麻仁和瓜子仁合称“五仁”,细看倒也是五种香甜的果仁,凑在一起,却似乎起了反作用,相互缭乱,既没有蔬果的清甜,也没有坚果的饱满。不过各地似乎都有自己的五仁月饼做法,想来,那些嗜好此种月饼的人,许是吃出不同的比例吧。

蛋黄月饼,一度是许多人此生不忘的美味。外层的月饼面食厚重难咽,一口咬下去,绵绸感霎时布满口腔,舌尖若在此时,在千层细碎颗粒中,猛然触到一丝蛋黄的清咸,满嘴的干涩瞬间有了方向似的,就着那一味似咸非甜的轻弥质感,咕咚一声滑下了食道,余香久久不散。那时年少,家里人不似现下忙碌,常常几个小辈一起分食一个蛋黄月饼,均分成几块,看谁的运气最好,可以吃到最大口的蛋黄,便有了人生赢家般的自豪。

月饼这种偏饭后甜点的食品,似乎少与肉食结缘,肉松月饼,便是个特例。肉松虽有肉的醇香,却无肉的油腻,丝丝缕缕,和绵实的饼层相辅相成,每一口都包含肉质的辛香和饼面的醇厚,甜咸分的如此鲜明却又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再后来,又有了牛肉的、羊肉的甚至海鲜类月饼,或许它们各有各的滋味,可我总觉得比不上第一口咬下肉松月饼时,丝丝连连的鲜美。

最后就是最为甜腻的豆沙月饼了。我总是习惯于先一掰两半,感受砂质的红豆泥一点一滴被扯开,红豆的清甜与香腻瞬间弥漫开来的舒畅。轻轻咬一口,虽是甜腻入喉,却又参杂着豆类饱满的质感,豆泥丝滑的触感,和豆香清新的味感,真叫人爱不释手,满口回味。也许第一口会有些发腻,颗慢慢品味后,总是忍不住咬上第二口……直至咀嚼完最后一口,还想吮吸一下指尖,才可解馋。

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上大学后,中秋再也没有和家人一起度过,虽说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纠结,却也在咬下每年的月饼时长叹一口气。明明是在同样皎洁的月色之下,却吃不出同样的月饼:外地的五仁,怎么也调配不出我熟悉的口感;拥有整颗蛋黄,却吃不出记忆中的鲜美;品质再好的肉松,怎奈没有了余香;本该清甜芬香的豆沙,只愿下咽一口……也许做工相似,也许包装更胜,可没有了家人的中秋,就如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慨叹,他乡的月饼,实在是不喜食呀。

《品月亮,读中秋》

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管工类2班章孝武

月亮,又称白玉盘,冰壶,玉轮,金蟾,玉桂,婵娟,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宇宙精灵。血缘宗教,神话传说,诗词歌赋,民俗习惯等都赋予她深刻的文化内涵。月的升落圆缺,隐现明暗,每一种意象都关乎着人类精神和命运的传承。

月光的清凉、明亮、素雅符合中国人善良,平和,中庸,含蓄的性格。而月亮的永恒、美丽、亲和让古代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她的身上。她能抒发乡情,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亦能表达亲情,如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更能传递爱情,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们敬畏,崇拜月亮,尤其是月圆时分。月半时节的满月,常给人以圆润丰满的美感,而中秋之月则是一年中最迷人的月亮。由于古人对“圆”的追求,所以中秋节成为人们阖家团圆的日子。赏月更成了中秋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活动。小时候,在丹桂飘香,玉露生凉的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常坐在静谧详和的小院里赏月。皎洁的月光如同静水一般洒在地上。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望着碧空中那白净的玉盘,心中不禁浮想联翩。在那寒冷的蟾宫里嫦娥是不是暗自哭泣?吴刚在砍伐桂树时是不是大汗淋漓?……现在回想起来,这些神秘而又美好的传说如同潜力无限的种子播种在我幼时的心灵中。随着我的长大,它们也渐渐生根发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当你抬头望向明月,你是不是也会和我一样感慨万千:曾经多少人为她吟唱咏叹,然而时境过迁,沧海桑田,唯有她永恒不变!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即将来临。在当今人口大量迁徙,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赏月依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时代价值。天上明月,人间情怀。赏月是人与自然对话沟通的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人们在明月照天的情境中,享受着回归自然的乐趣,更沉浸在亲情、友情的美好中。尤其对于那些身在异乡的游子们来说,中秋的意义不言而喻。对故乡的依恋,是他们的情怀;落叶归根,是他们的信仰。赏月成为他们表达思念,缓释乡愁,向往团圆的最佳方式。团圆庆贺就是中秋节的核心文化内涵。从个人层次来说,我们渴望家庭的团聚,感受家的温暖;从国家层次来说,我们期盼祖国和谐统一,民族团结友爱。流传千年的文化信仰让我们中国人的心往一块聚,劲往一处使,共同迎接伟大的新时代。

人月两团圆,民族大团结的意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生活中的理想。圆满的中秋明月是国人的心理慰籍与精神提示。值此佳际,我不禁高声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是他乡明》

夏贤海17工管一班

又是一年月圆时。

谈到中秋,不可避免的就要说到团圆这两个字。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很强的家庭观念,所以每年的春节不管相隔多远,那些外出的人都要风尘仆仆,不远万里,返回故土,为的就是和家人团聚。而中秋,那一轮圆月的背后,自然也就被冠上了团圆二字,也正是如此,才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流传千古的佳句。

大概是在我12岁的时候,我就被送到了寄宿式的学校中去读,每个月只能回去一次。所以,大多数的中秋,我都无法和家人团聚,杜甫的那句“月是故乡明”,我也体会不了。

可能因为考虑到我们年纪尚小的关系,所以12岁,我初入那个学校的那一年,班主任给我们准备了一个简单的中秋晚会,大家在一起打打闹闹,原本应该沉寂的夜晚校园,在那刻变得躁动起来。

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和家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18岁那年的夏天,我离开了那片生养了我的土地,开始我的北上求学之旅。就像之前在网上看到的那句话一样,从此我对故乡只有冬夏,没有春秋。幸运的是,那年的中秋和国庆小长假撞到了一起,所以我可以回到家里,陪在他们身边,一圆自己多年未实现的梦。

回去的时候我买了两盒三只松鼠的月饼,外表包装的很华丽,里面的口味更是五花八门,有牛肉的,蛋黄的......在我打开包装开始吃第一口的时候,我突然就感觉到了失望,这不是我想要的味道。他们很新鲜,都是我以前没有尝试过的,可是那都不是我想要的。

我开始怀念,怀念小时候家里的五仁月饼,它并不算是很好吃,但是它承载了家的味道。不止是在家里,包括后来我的初中还有高中,他们发的月饼也都是五仁。虽然因为他坚硬的质地,我们大部分都没有拿过来吃,而是选择另做他用。

现在,离开家,离开以前的学校,突然就开始很怀念从前那般的生活,怀念以前陪伴我的那群人。现在他们都生活在人海的四方,彼此之间的联系也没有从前那般频繁,即使这样,即使可能以后我们都很难再相见,我们也都是会想念我们共同的岁月。

现在,望着窗外那轮圆月,我放下手机,安静下来。此时所见之月,应是他乡的明月,但留在我心的还是我们那份真挚的感情。在经历时间的洗涤之后,沉淀下来,留在心间。永远鲜亮,永不褪色。

月是他乡明,真情在我心。

《愿逐月华流照君》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18级金融学8何菲

又值中秋佳节,有人起航回归家乡,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有人约两三知己,共饮欢乐;也有人默默耕耘,与月为伴。即使是望向同一明月,不同生活状态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几家欢喜相聚,便会有几家怅然离别,我们乐于相聚,也习惯别离。

读书时很喜欢一句诗,便是“愿逐月华流照君”,那时尚不能理解这种心情,即使仔细琢磨却仍不解,直到外出上学,远离了家人朋友,离开了那片我一直生活并熟悉的土地,来到了远在两千多公里外的一方崭新的天地,这里有着我所不熟悉的生活习惯,我尚未熟识的同伴,连天空都是别样的颜色。这时我望着团圆的月亮,才发现中秋已至,而我身旁的人已不再是昔日的伙伴,彼此都有了新的开始,蓦然记起这句“愿逐月华流照君”,怅然中又带了些许欢喜慰藉,此时我才明白落寞与欢喜并不是彼此对立,人的心情原来是有语言无法描述的边界,我原来是可以既欣喜又悲伤的。

月,寄托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感情,见证了多少团聚与欢笑,也见证了多少游子离乡,妇人捣衣,孤影独酌,也正因为如此,于月夕之际,人们的情感会如春潮将至,涌上心头。即使如今我们不必对月思念故人,但月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满月挂于黑色幕布,仍是于黑夜中予人的慰藉。

总说当代人失去了很多宣泄情感内心的方式,不否认的确有人于历史不断前进中丧失了表露真心的能力,但其实我们很幸运能生活在科技时代,能够相隔千里见相见之人,述说心事。我们的确很少如古时候的人一样亲手书写祝福,因为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不必如古人一般鱼雁传书,点开视频对话便可以看见家人朋友的音容面貌,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无法体会古人的心情,我们同样害怕“渐行渐远渐无书”,同样渴望着与家人朋友相伴赏月,同样希望他乡遇故知,闻乡音。人类在某些情感上是相通的,而这种情感相通是穿越时间地点的,它可能表现形式并不一致,但它依然存在。

我们无法要求他人回到古时候红叶传书,对月伤孤影的日子,更加不能说因为几乎没有人亲手写信了而说佳节情谊淡薄,其实这些都是形式,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真心才是。若真的怀有“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心情,就算是简短的视频通话,也能感受情谊深重,若无这种心情,再有仪式感的形式也不过只是虚壳。如今我们唤醒人们对中秋佳节的热情,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于佳节传统形式上的唤回,而是要深度挖掘于形式之下人们对于情感的需求,于皮下见之灵魂。

团圆节已至,无论是在归途中前行的人,还是远离家乡奔波忙碌的人,无论是亲手写下祝愿,亦或是因忙碌而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yaozia.com/hyzcd/10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