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湿疹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210412/8839605.html
前言博兴县医药发展历史悠久,名医辈出,本文从历史变迁、博城名店名铺、中药材的资源状况和种植、博城道地药材、中药的饮片加工、炮制与制剂、博兴医药文化习俗、趣闻及诗句等六个方面对博兴县的中药发展历史状况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敬请垂阅第四部分:博城道地药材我院新院区中药房四、博城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中药学的专用名词。就是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即生产集中,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质优良、产量丰富、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考究、疗效稳定可靠,并得到公众认可的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代名词。

年博兴县中药材道地、主产分布图

(一)蒲公英“蒲姑三春草,贝丘一夕风”,为博境内历代药店的迎春楹联,主要就是来描述蒲公英的,说明了蒲公英在博兴有悠久的历史,属道地药材。蒲姑、贝邱均为博境内故国古城名。“蒲姑,商初属逢伯陵国,后属蒲姑氏国,”“故城在今寨郝镇寨卞村北小清河之阳,今县城之东南,后迁至博兴县贤城,今县城之东”,贝丘,在今博兴县城东南,(是否是蒲姑氏国改称尚需考证)。蒲姑、贝丘两城相距约4公里,中间是贤城洼,地处泰沂山脉山前冲积平原与黄泛平原接合部,土质潮、褐兼备,原洼中土丘遍地,荒冢处处,为公英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故当时贤城洼所产的公英具根粗、叶片肥大、花秆粗壮挺拔之特点。按当地习俗,生产三年以上方可采挖,是谓“三春草”;民间自古用以敷疮疗毒,效果显著,是谓“一夕风”。有的茎秆生双球,开双花,为地道中的地道,一般采者留作自用。博产公英何时进入流通环节,已无从考证,据已故老药工回忆,自邹平黄山起药会,公英为博兴医药店铺赴会必带之特产,誉满山东及邻近省区。自博兴最大的生药行“广德堂”开业以来,年年敞开收购,有时年达公斤。至于公英前加“蒲”字,称蒲公英,是否源因蒲姑,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建国后,几经药源普查表明,原贤城洼中土丘、荒冢大都垦殖利用,公英生长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他处虽产,品质欠佳。八十年代敞开收购,年最高收购量仅为公斤,其中道地公英几无。博城境内的蒲公英1

博城境内的蒲公英2

(二)益母草益母草分布全国各地,博城境内所产有两种,一种植株高大,高约1.5米,分枝多,籽粒偏大,叶对生成杈形,产量高,分布广,主产店子、闫坊、湖滨、寨郝乡,产区成片,蕴藏量高,为当时收购的主要品种。另种,独杆,间或有一二枝杈,但植株相对短小,高约0.6-1.0米,叶片呈不规则柳叶形,籽粒偏小,主产于博昌桥以东,闫坊乡道口村以西支脉河沿岸,东西约15公里,南北宽不超过两公里,为博兴传统道地药材,民间自古有自采、自制、自用的习俗,方法是每年估计五月初五,日出前采下,用布遮阴,到家阴干,待半干时,横切成段,放清水中置阴凉处浸泡,水药比例3:1,约两天后,将药捞出,药液滤清,置锅中熬炼,水浓约三折一,加入适量红糖和少量防腐剂,成流膏状取出置罐中密封备用。功能活血调经。主治闭经、痛经及产后瘀血腹痛。建国前,境内各私营药店均以此种为地道,同时非地道一律不收不用,与外地交流也以此为准。建国后,省药材鉴定会上大益母草又被确定为优质产品,此后收购品种大多为大益母草,年收购量每年在公斤以上,有时年收购量达2万公斤。(现在两个品种在相关区域仍均有分布)植株高大的益母草品种小清河南岸的较矮小的益母草品种(三)泽兰泽兰,又称地笋,地下根茎地笋可作为食品挖来腌制咸菜,质脆味美。其用部位为地上部分,主产于锦秋湖一带,伴生与芦苇丛中及边缘地带,品质优良,为传统地道药材,年代越久远,蕴藏量越大,因药用量较小,收购量少,往往有产无收任其自生自灭。五十年代估计年产约10万公斤,年收购量达4万公斤。年以来,土地承包,责任管理,芦苇田中多保芦苇除药,加之边缘地带多被垦作他植,使产量急剧下降,至年药源普查时,年产量在万公斤左右,现在麻大湖湿地公园湖区仍有分布。

麻大湖与芦苇共生的泽兰1

麻大湖与芦苇共生的泽兰2

资源普查采挖地笋1

资源普查采挖地笋2

(四)透骨草境内所产均为羊角透骨草,为紫薇科植物角蒿。分布于闫坊、店子、寨郝、湖滨等乡镇,品质优良,为传统道地药材,但产地零散,多于田埂、渠旁、沟头、崖岭处与杂草共生,因分产到户,野生透骨草产量呈下降趋势,年收购量较大,仅公斤,年药源普查资料显示资源总储量不足公斤。现在随着除草剂的广泛使用,博城境内野生分布极少,多处几乎绝迹!现境内少见的角蒿图片(五)薄荷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地上部分。境内分布成片,主产于锦秋湖一带,店子乡少有生产,品质优良,为博城传统道地产品,年产量在万公斤以上,年收购量较大,为公斤。(现在考察麻大湖湿地公园仍有少量成片分布)麻大湖湿地公园的薄荷另外,蒲黄、车前子、蛇床子、苍耳子、沙苑子(当时引种,现在已绝种)地骨皮、茜草等野生分布较多,也为博城出产药材!支脉河附近的蛇床境内随处可见的车前

境内沟边香蒲

随处可见的苍耳

小清河两岸的枸杞(地骨皮)

随处可见的茜草全文后记:笔者初茂忠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药专业,毕医院工作,对博兴的医药发展史有浓厚的兴趣,于是多方搜集博兴的医药学的相关资料,翻阅县志,访问老药工,调查医药相关的风土人情,特别感谢我已故的叔父初利民先生,也是博兴医药界的前辈,博兴最早的主任药师之一,感谢他生前曾口述给我的很多关于博兴医药的历史故事和他老人家保存的资料和笔记。使我有了想为博兴医药发展写点东西的想法,才最终成就了今天的这篇拙作。若此作能让更多的想了解博兴医药发展历史的人们了解博兴医药史的点滴之事,为博兴医药文化的传播尽一点微薄之力,我心足矣。由于有些所述之事年代久远,难免有错误之处,望大家给予批评指正。(注:年本文获滨州市人文科技成果一等奖,并全文转载《齐鲁晚报》,本次分享对部分内容做了修改,并充实了相关内容。)本期参编:高万庆审稿:朱同贞

蒲姑中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yaozia.com/hyzyl/10872.html